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0章 方孝孺的讨妖幕檄文
第(2/3)页
读到“后世十四亿人”时,老里长敲着旱烟杆打断道:“大伙都听听!咱们一个县才几万人?全大明的田都算上,能养活十四亿张嘴?用你们的脑子想想!”
在河南一处田头,小吏对围拢的农民解释“种地补贴”的荒谬:“他们说不收税还倒贴钱,你们信吗?咱们交的皇粮,修的河工,服的徭役,哪一样能少?要是朝廷真这么有钱,去年发大水,怎么不见多发点赈灾粮?”
江西某山村,当宣讲到“老人领钱”时,一个满脸皱纹的老农咧嘴笑了,露出稀疏的牙齿:“官老爷,您说的那个什么‘养老金’,是每个月都给铜钱不?要真有这好事,我现在就让我家小子背我去县衙领钱去!” 他的话引来一阵哄笑,笑声中满是苦涩的自嘲。
普通百姓的反应,远比士子们复杂得多。
在听到“十四亿人”时,农人们互相看看,指着远处的群山计算:“把山都劈成田,也养不活那么多人吧?”
提到“不交税还倒贴”,他们摸着空瘪的粮袋摇头:“不敢想,不敢想。”
说到“医院开刀不死人”,他们想起村里因疮痈死去的邻居,更是连连摆手:“华佗再世也不敢这么夸口。”
江南水乡,一个老渔民听完宣讲,对儿子低声说:“那些读书人说得在理。后生说的那个什么铁船(指轮船),不用帆不用桨就能日行千里,还要我们这些打鱼的做什么?”
官方檄文确实在很大程度上扭转了舆论。大多数百姓基于自身贫困的生活经验,更容易相信天幕描绘的富足景象是“太过美好而不真实”的谎言。
“天堂也不敢这么骗啊!”成为许多农人茶余饭后的感叹。他们重新扛起锄头,继续日复一日的劳作,将天幕的记忆压在心底,当作一个不切实际的梦。
《奉天讨妖幕檄》如同一声洪钟大吕,不仅响彻大明疆域,更深深震撼了应天城内的权力核心。那悬于夜空数月、带来无数震撼与困扰的“天幕”,第一次在官方层面被如此系统、如此有力地全面否定。
奉天殿内,朱元璋反复阅览着方孝孺这篇精心雕琢的檄文,紧锁数月的眉头终于略有舒展。他指着其中关于“十四亿人口”和“农夫补贴”的批驳,对侍立一旁的太子朱标感叹道:
“标儿,你看方孝孺此言,可谓一针见血!咱之前也被那些光怪陆离的景象搅得心神不宁,却未曾细想其中根本。是啊,田亩有数,产出有定,如何能养十四亿之民?若农夫皆不纳粮反受钱,朝廷百官、百万大军,难道喝西北风去?”
朱元璋越说越觉得豁然开朗:“若这些关乎国计民生的根本之事皆为虚妄,那前面那些什么‘靖难’、‘削藩’,乃至谁坐江山,岂不更可能是凭空捏造,故意乱我心神之语?”
一种被欺骗、被愚弄的愤怒,取代了之前对“天命”的敬畏与惶恐。他朱元璋白手起家,创下这偌大基业,什么风浪没见过,岂能被这不知来历的“妖幕”一直牵着鼻子走?
朱标也深受触动,他本性仁厚,对天幕揭示的“未来”尤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