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二四四章 决定(二合一)
第(1/3)页
大晋,司马道子的第二次西征已经轰轰烈烈的开始。
誓师大会之后,大军从姑塾开拔,水陆并进,往西进发。
在第一次讨伐桓玄失败之后,司马道子等人总结了经验教训,认为失败的原因很多,最为重要的有两点。第一便是水军孱弱,无法抵挡对方水军的进攻,让对方能够凭借水军东进,威胁京城,进而牵制陆上大军的进攻。最终不得不回援。
第二个重要的原因便是兵力过于分散,想要一口吃个胖子,全面将江州和豫州收复,从而导致了进攻受阻。
豫州的战事还算顺利,但这是因为对方收缩兵力,放弃了豫州的防御才让右路兵马得手。而在南边的左路,司马尚之则遭遇了重大挫败。进攻豫章失利之后,让三路并进的计划落空,从而导致了侧翼的不安全。最终不得不中路突进,猛攻江夏城。本来是江南江北三路大军合围,切断对方所有的联系,让江夏成为一座孤城的计划,最终演变成了正面强攻的战斗。
通过分析失败的原因,此次司马道子制定了集中绝大部分兵力直捣黄龙的作战方略。放弃大江以南江州之地的收复,而以水陆大军沿着大江南岸直扑夏口,攻取夏口之后再往西攻克荆州桓氏的老巢江陵,便可将桓氏的根基全部切断。之后再掌控大江沿线各郡,将南北之地一一收复,将桓玄的势力压缩,将他们梁益二州方向压迫。
一旦失去了江州和荆州富庶之地和根基所在,桓玄也就难以成事了。稳定江荆之后,再派兵马往西平定梁益二州。
不得不说,司马道子在失败之中吸取了教训,得到了成长。相较于之前急于求成的心态,认为可以一举摧毁桓玄叛军势力的急躁心态,如今的司马道子务实了许多。这在此次作战方略的调整之中得到了体现。司马道子计划花三到五年的时间平息西北局势,而这一次的大规模西征的目标只有一个,攻入江陵,站稳脚跟,将桓玄往西赶。而再不是之前希望毕其功于一役的想法了。
此次水军的力量得到了加强,数万水军大大小小的战船五六百艘,也不会让对方的水军能够轻易的突破。
而且,此番因为东府军进驻江北三郡,实际上形成了京城北侧的防御助力。三郡之地完美的将江北威胁京城的入口截断。所以不必担心对方会从淮南一带南下突袭京城。只需要在江南的豫章以东布置一些防守兵力,在姑塾留守部分兵马以防万一便可。
整个计划务实而周密,在司马道子等人看来,并无太大的漏洞。所有人都信心满满,认为此次西征必能达到目的。
要说此次出征的缺陷的话,倒也不是没有。那便是时间拖延太久。誓师大会在八月底才召开,大军深秋时节才出征,这会让进攻的时间变得紧迫,压力会在无形之中增大。
不过这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毕竟准备的时间太久,打造战船,招募训练新兵,以及最终和李徽达成的协议都太晚,那也是没有办法的事情。
但司马道子认为,这并不印象战事的推进,因为这一次他们准备的颇为充分。已经考虑到了战事不力僵持之时的情形。天冷了也不怕,大量的冬衣和柴薪已经准备好,随时供应大军。就算是天寒地冻,大雪纷飞,也不至于让大军因为天气原因而被迫偃旗息鼓。
九月十四,经过半个月的行军,司马道子率领十五万主力大军抵达寻阳城。司马道子并没有进城,而是将大军驻扎在城东数里之外的江堤左近。提前赶回寻阳的前锋都督刘牢之忙率领众将领前来迎候。
当日午后,司马道子在中军大帐之内召集高级将领升帐议事,布置下一步的进攻方略。
“诸位,经过半个月的行军,我大军已抵寻阳。这便意味着战事即将开启。本王向来不喜一言堂,当博众之长,集思广益。故而,想听听你们的意见,下一步,该当如何进攻?诸位当畅所欲言,不必拘束。”
众人交头接耳,嗡嗡议论,却没有人站出来说话。司马道子将目光投向王绪。这种时候,自然需要王绪站出来说话。
王绪咳嗽一声,抚须出列,拱手道:“相王,下官说两句。”
司马道子微笑道:“请讲。”
王绪道谢,沉声道:“相王,诸位将军,诸位大人。我大军顺利抵达此处,寻阳以西便是敌人,战事一触即发,故而从现在起,所有人都当提起精神,做好作战的准备。各军将领要对手下兵马进行动员,晓之以情势,让他们心中有数。天气很快就要入冬,冬衣帐篷都要发放到位,避免有兵士夜里受凉,引发疾病,传染他人。这些琐碎之事,看似简单,但却关系着士气和作战的胜败,不可掉以轻心。”
司马道子有些不满,沉声道:“仲业之言中肯,不过这些事无需操心。仲业认为我们下一步当如何行动?”
王绪躬身道:“正要提及。相王,我是这么想的。我大军经过半个月的跋涉,眼下兵马颇为疲惫,暂时不宜连续作战,需得休整几日方可。况且,作战之前,需要情报搜集,知悉敌人的动向,得知对方的兵马人数粮草物资的情形。我们虽然派出了诸多斥候打探这方面的消息,但是目前来看,消息很多,却复杂难辨。我们需要更为明确的讯息,方可做进一步的打算。我的建议是,需派兵马往夏口进攻,进行试探。唯有兵马进攻,方可逼迫对手动作,那样我们便可更加清楚的知道对方的兵力分布,意图如何。”
“王大人说的极是。我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