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六肆章 夏收(二合一)
第(3/3)页
惕。”李徽笑着说道。
众人闻言,纷纷肃容静听。
李徽大声道:“此番夏粮产量近六干万石,数量着实不少。这个数字确实不小,六干万石粮食,那不得堆成一座山么?但诸位莫忘了,我徐州所辖之地,如今人口已近干万。诸位只要简单的算一算,便知道这六干万石粮食均摊到每个人头上其实也不多,不过区区六石而已。六石粮食,以一个成年人的饭量,每日两餐,也不过大半年的口粮而已。当然,还有辅粮和秋收的稻米补充。即便如此,其实也只能算是勉强温饱。诸位要是以为这么点粮食便足够养活我徐州干万百姓的话,那便错了。更别说还有马匹牛羊骡子鸡鸭。其实是远远不够的。如若遭遇战乱,田地不能耕种,兵马需要大量的粮草供应,那该如何?还有旱涝荒年,赈济救人,常平仓的储存了粮食,但也是远远不够的。故而,居安思危,要做好更多的准备,而不能自满于眼前的成绩。再接再厉,继续向前,这才是我们心底里要紧绷的那根弦。”
众人听了这话,都有些紧张了起来。确实,看起来似乎是很多的粮食,其实一均摊下来,人吃马嚼的也没多少。维持如此庞大的人口的生计,那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李徽自然不想打击众人的信心,语气放缓,笑道:“我并非是要给你们泼凉水。事实上我们做的已经很好了。想一想十几年前,我初来徐州之时,地不过南徐州数郡,人口不过数十万而已。但即便如此,却也是遍地荒芜,百姓生活艰苦,吃了上顿没下顿。短短十几年,地方扩充三四倍,人口更是扩充一二十倍。我们却已经能够基本吃饱穿暖,不会再发生流离失所的情形,不会饿的去啃树皮吃草根。这都是我们和百姓一起奋斗的功绩,足以自傲。我的意思是,前途漫漫,任重道远,我们需要不断的努力,不可松懈。粮食不是多了,而是少了。就眼下而言,荀大人适才已经说了下一步的行动,我这里补充两件事。”
负责记录的官员忙给毛笔重新蘸了墨,准备记录。
“其一,要厉行节俭,杜绝浪费。近来各地有奢靡之风。我见有的地方,好好的米粮面饼都扔了一地,实在令人痛心。百姓们辛辛苦苦种的粮食,诸位冒着大太阳奔走各地,前后忙碌,操心劳神。所收获的粮食都来之不易,都是一颗颗的汗珠子砸进土里,幸苦所得。怎能不珍惜?正所谓‘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万万不可浪费,辜负自己的辛苦,辜负种粮人的艰辛。”李徽沉声道。
众人纷纷点头。确实。徐州这些年来奢靡风起,因为安定的生活环境,百姓们也逐渐富裕。吃穿用都宽裕起来,所以开始有些铺张浪费。大族官员之家便更不必说了。
荀康听了,若有所思。他觉得自己想的还不够细,确实需要推行节俭。他很快下了决定,要以此为契机,发起厉行节约的倡议之风,推行到徐州各郡县。
而一旁的赵墨林心中想的是,主公这首诗写的悲悯,颇有教育意义。回头给取《悯农》的题目,加入学堂书本之中,对孩童们会有很好的教育效果。
“其二,要提高粮食的产量。我一直觉得,稻米或者麦子的产量不止每亩石许。你看,树上的桃子有的酸有的甜,那便是品种不同。稻谷麦子也是如此。要选育良种,多加培育实验,找到高产的种子。地里有的麦子麦穗巨大,比别的麦穗大一倍,倘若全都是如此,那岂不是产量翻倍?当然,这需要精通农事的人来研究观察。我提议,建立一个专门育种的部门,各位可以请种地的行家百姓参与其中,选育良种。有时候,努力固然重要,但是选择更重要。除此之外,还有一些施肥照料庄稼的经验也可以推广起来。总之,既要节约,严禁铺张浪费。也要想办法增加产量。此消彼长,则无忧矣。我要说的就是这么多,哈哈哈。”
李徽笑着结束了讲话。众人报以热烈掌声,纷纷表示刺史大人所言极为重要。相关官员心里也有了方向,决定遵照而行。
接下来便是大会最后一项,表彰相关人员。每年都有一些表现出色的官员得到嘉奖晋升,提高待遇和被选拔到更高的岗位上。今年也不例外。共计数十名官员得到了嘉奖,一一上台,接受李徽颁发嘉奖令,备感荣光。
会议在一片热烈之中结束。李徽起身准备离开大厅回家。今晚李徽特意让人准备了今年新磨的面粉,让阿珠做糖饼尝尝鲜,所以不打算多耽搁。
但他刚刚和荀康赵墨林等人离开会场,却被迎面赶来的苻朗给拦住了。苻朗这段时间前往邺城打探燕国发生之事的消息,此刻刚刚赶回淮阴。
“主公莫走,诸位大人都莫走,我有重要情报禀报。”苻朗叫道。
李徽等人闻言只得折返回来。几人去后面的小厅之中落座,苻朗喝了几口茶水,将他所探知的消息一一禀报。.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