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七九章 水战(二合一)_代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七九章 水战(二合一)

第(2/3)页



  李徽很清楚,其实此战的重点在于水军。只有水军取胜,方可控制渡口,大军才能进攻京口。故而,京口集结的五万兵马之中包括一万五干名东府军水军兵马。这已经是东府军目前可以动用的水军的绝大部分主力了。

  美中不足的是,重楼炮船的建造缓慢,大型战船的建造需要的周期长。几处船厂已经是昼夜赶工了,但重楼战船在这半年多的时间里只建成了十余艘。

  即便是如今的严寒天气,船坞之中也没有停工,工匠们还在日夜赶工。本来李徽的计划是在一年时间里,打造重型炮船三十艘。配合各类战船,组建成水军舰队。到那时,可在作战力上达到和荆州水军匹敌。但这场战事来的突然,充分说明了什么叫变化大于计划,那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不过,即便只有十余艘重楼炮船,李徽也有信心击败荆州水军。因为这十余艘重楼炮船配置的是徐州最新式的火炮,威力巨大且及远。和之前枞阳之战中的小型炮船相比,那已然是天壤之别。只要作战的战术得当,必将展现其威力。

  夺取水面控制权,控制渡口之后,其后的登陆对岸进攻京口的下一步计划才能实施。否则,连大江都过不去,何谈其他。

  此番作战的计划早已拟定,目标便是京口。一则京口乃进攻京城的跳板,正对徐州一侧。拿不下京口,便无支点。攻下京口,则建康东侧门户大开,直接威胁建康。二则,李徽此番作战的目的并非全面开战,而是敲山震虎惩罚桓玄。攻下京口,对桓玄将是一次极大的震慑,会让桓玄变得清醒过来。

  虽然有将领提出直接进攻京城的建议,但是李徽却并没有这样的打算。且不说如今各方面的准备尚未完成,此次作战也是仓促行事。就算完全准备好了,攻建康也不是一个好主意。

  道义上,司马氏尚在,攻京城形同造反。桓玄虽主动挑衅,但他并未主动兴兵攻徐州。东府军主动进攻京城,在道义制高点上站不住。其次,桓玄手头的兵马可不少,一旦进攻京城,必是破釜沉舟的死战。桓玄得到朝廷的支持,会让东府军处于不利态势。攻建康必然遭受巨大损失。关东的局势已经糜烂,李徽也不能将全部兵马投入和桓玄的作战之中,必须要一心二用,所以必然左支右拙,瞻前顾后。所以,必须在时机上做好选择,避免前方死战,后方着火,大后方被人偷袭的窘迫境地。

  总之,李徽必须做出全面的考虑和抉择,在各种层面做出最有利的决策。而不是不分青红皂白的冲动行事。就算此战主动进攻,但也要控制力道,张弛有度。这是坐在他的这个位置上的人身上的责任,因为他肩负了太多人的幸福安乐的生活和对未来的期望。

  腊月二十九,除夕之前的最后一天。天公不作美,午后开始,一场大雪纷落下来,将天地笼罩其中。

  但大雪并未打扰东府军即将进攻的计划。十日之期到天黑为止,所有的兵马已经做好了进攻的准备。

  从中午开始,李徽率领众将便前往水陆兵马各营进行战前的慰问和激励,同时也向他们提前祝贺新年的到来。

  军中杀猪宰羊置办了丰盛的食物,李徽特许所有人在今日可以喝一碗酒。这既是临战的壮行酒,也是提前庆贺新年的庆贺之酒。

  在昏暗的大雪纷飞的江岸大营之中,李徽端着酒碗和将士们站在风雪之中。江堤上下,水上的战船之上,密密麻麻的站满了人。

  没有过多的言语,没有过多的鼓动,因为在风中猎猎飞舞的东府军战旗,在将士们心中铭刻在心的保卫家园的信念已经足以让东府军将士们斗志昂扬。

  “诸位将士,风雪虽大,难撼其志。严寒虽酷,难屈我身。大战将至,我李徽在此为诸位将士壮行。我只告诉你们,我东府军无敌于天下,因为我们是保卫家园的军队,是捍卫徐州的兵马。没有什么敌人是我东府军将士的对手,所有同我们为敌的人,所有想要毁我家园,杀害凌辱我们的父母妻儿的人,都将被我们碾为齑粉。让我们共饮这碗酒,祝诸位旗开得胜。我希望数日后,我们在京口庆贺新年,届时再共饮京口美酒,一醉方休。干!”

  震天的呐喊之中,所有人将酒一饮而尽。随后,兵马按照计划开始展开行动。

  郑子龙站在船头,向着岸上站着的李徽拱手行礼。口中高声道:“主公,未将郑子龙请求出征。请主公放心,我东府军水军必将旗开得胜,打的敌人落花流水。请主公授命!”

  李徽呵呵而笑,摆手大声喝道:“出征!”

  郑子龙大声应诺,一声令下,命令很快传达各船。十余艘重楼战船如移动的山峰缓缓离岸。随即,上百艘其余战船也缓缓离岸,以重楼炮船为首,呈作战阵型向着江心航行而去。

  江面上的战斗在天黑时分开始。

  桓谦率领的荆州水军主力其实也做好的准备。十日之期已到,对方又在对岸秣兵历马,桓谦怎会无知无觉。虽则他反对桓玄在这种情形下还要死磕到底的决定,不肯将那女子释放以缓和形势。但作为荆州水军统领,他必须要领军作战,那是他的职责。

  所以,在过去的几天里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