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零章 破竹(二合一)_代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八零章 破竹(二合一)

第(1/3)页

  桓谦站在旗舰楼船船楼之上,看着江面水军大战的情景,神色镇定,充满了自信。

  这么多年来,荆州水军一直是最强的兵马。桓谦倾注了大量的心血在这支兵马上,而水军也很少令自己失望。面对曾经带给自己痛苦回忆的东府军,战前的桓谦其实心中是很忐忑的。但是一旦战斗打响,桓谦所有的紧张和焦虑便一扫而光,全神贯注的投入到指挥战斗之中去。

  战况也如他所愿。在失去了地利之优之后,无论从水军的数量战斗力以及战法而言,荆州水军都碾压对手。对方的火炮船确实能够造成己方的损失,但是那是必要的代价。当荆州水军进入了自己的进攻节奏,采取了以快船冲破对方阵型,楼船压上轰击,最后跳帮作战的策略之后,对方给己方战船带来的杀伤便是最后的疯狂的。

  战前,桓谦之所以不愿意和东府军交战的原因,除了己方整体兵马并未准备好,且不满桓玄以女子为要挟的手段之外,还有另外的原因。

  当初枞阳水战,桓谦自己曾被李徽的水军困住旗舰。当世李徽完全可以将自己连同战船一起击沉在大江之中。但是李徽选择了放归他离去。这让桓谦对李徽颇为感激。虽则李徽的目的只是为了不全面激化和荆州军的矛盾,达到他自己的目的。但对桓谦而言,这是一份恩情。

  而今旧,桓谦心里做了决定。一会对方败退的时候,也不必穷追猛打,留给李徽一些战船,算作是偿还当初李徽放归之恩。从今旧之后,自己总算是还了这笔债,从此心中也不再有什么顾虑了。

  江心的战斗已经进入了白热化。双方战船交错纵横,在纷飞的大雪笼罩之中进行着殊死的战斗。

  东府军的战船不仅数量少,而且战船也小,被荆州水军四面围困之后,分成两个队形被切割包围。船上的火炮轰鸣不停,但是四周围上来的船只却令他们应接不暇。这些战船上的火炮并不灵活,虽然对方船只都在射程之内,但转炮口和瞄准轰击都是不容易的,只能靠船只自身的位置的调整。虽然安装了旋转底座,但是角度只有一个四分之一的扇形攻击角度。而对方重楼战船靠近之后,密集的巨弩呼啸而来,让东府军甲板上的水军无处可躲,死伤惨重。

  东府军水军兵马只能冒着对方的弩箭,拼命调整方向,对着对方的战船轰击。抱着的想法便是,哪怕丢了性命,只需轰中对方一两炮,便可重创对方大船。这是一种搏命的战法。固然勇气可嘉,但不可持久。虽令荆州水军战船遭到重创,但己方的船只和兵马也难以存活。

  在短短的不到半个时辰的时间里,双方受损船只达到了三四十艘。火箭和火炮的轰击令多艘战船起火,数艘战船已经损毁严重,正在缓缓的下沉。双方兵士的死伤人数也达数干之众。许多士兵因为战船损毁或者燃起大火,不得不跳船逃生。但如此极寒的天气,跳入冰冷刺骨波浪翻涌的江水之中哪里还有活路?水面上很快便飘满了尸体和船只解体之后的残渣破片。

  江心北侧,郑子龙站在高高的重楼炮船的顶端,举着干里镜观察着战场。他的旗舰两侧是完全隐没在黑暗之中的十余艘重楼炮船。

  郑子龙当然知道自己的水军实力和对方相距甚大,也了解己方小型炮船在这种开阔水域的作战并无优势。根本不可能进行集中的饱和轰炸,更不可能让对方按照设想的轨迹和速度航行。所以火炮命中的精度会大大降低。

  这种情形之下,郑子龙只能采用非常规的战法。那便是冒险让荆州军抵近围攻,拉近距离和对方缠斗,这样火炮可直射瞄准轰击。这当然只是第一步。对方占据绝对优势的情形下,这种战法是杀敌一干自损八百的做法。但这么做会诱使对方全军进入战场之中,全面投入战斗。而这样一来,隐藏于后的重楼炮船便可猎杀对手。

  十余艘重楼战船此刻全部灯火管制,隐藏在黑暗之中。船上装备的两门新型重炮已经竖起,操作手已经到位。这是徐州水军在过去大半年时间里所添置的大杀器。战船是高大的加固了龙骨和船身强度的重楼战船,船上的火炮是徐州最新筑造的新式青铜大炮。这两样都是造价昂贵但是威力巨大的兵器。

  新式青铜大炮最高射程三里,且有旋转炮座装置,可在十几人的操作之下旋转上下,甚为灵活。但最厉害的还是它的精度,标准化筑造的青铜大炮已经能够按照射击诸元进行迅速调节,按照炮口的标尺进行射击。精度达到了方圆两丈范围。看似误差还不小,但对于打击船只这样的大型目标已经具有相当高的命中率了。

  以触炸引信开花弹和实心弹两种炮弹分别对人员和船只进行杀伤。开花弹爆炸的范围波及数丈,这已经可以在炮弹出膛速度增加的情况下大大抵消移动目标的提前量。也就是说,由于炮弹速度更快,爆炸的范围更大,在对方船只移动之时,即便是不计算提前量的情况下也能命中敌人的大船。

  当然,战场已经预设。京口江面的水流和荆州军重楼战船的速度也已经都不是什么秘密。发放的射击诸元对照手册上也列了数字。瞄准手完全可以按图索骥,完成较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