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九章 尸山(二合一)_代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四一九章 尸山(二合一)

第(2/3)页

左右各一万的兵马和中间的一万兵马都是中军。他们中的大部分人都是之前大晋的中军兵马,是当初驻扎在京城之中护卫的兵马。之前他们属于大晋朝廷嫡系兵马,不同于外军,地位颇高。但现在,在大楚朝,他们却已经被边缘化,真正的主力和核心是从西北来的荆州和梁益两州的兵马。但今日,他们却不得不打头阵。

  他们的将领在战前动员的时候告诉他们,此番进攻,中军要证明自己的能力,所以要打头阵,立首功。要证明自己。其实绝大部分中军士兵都明白,这是要他们当第一批进攻的炮灰。他们知道自己的位置,心中固然不忿,却也无可奈何。

  战斗打响之后,那便什么也不必多想了。兵马的洪流会裹挟着你前进,不管你心中怎么想,这种时候,你若敢后退或者磨蹭,便会被督战队斩杀。

  三万中军铺开在宽约四五里的区域,低着头猫着腰迎着刺骨的冷风向着敌军大营前方进攻。他们的速度一开始并不快,只是正常不行速度,队形也算规整。随着距离对方大营越来越近,他们的速度也越来越快。在进入里许范围之内的时候,他们开始奔跑,开始呐喊起来,阵型也开始散开。数万兵马的一起冲锋,那场面丝毫不亚于骑兵冲击,更像是一股惊涛骇浪,朝着东府军大营席卷而来。

  于此同时,东府军大营之中号炮连声。位于前营后方的火炮开始轰鸣,炮弹在冲锋的人群之中开始爆裂。一朵朵的黑云冲天而起,炸起的泥水冰雪和血肉在空中散落。战斗从一开始便在火炮的加持之下进入了白热化。

  火炮的位置在前营后方位置,面对敌人的攻营,东府军自然不能让火炮布置在前方,那会很快被对方冲垮捣毁。所以火炮后撤之后,安放靠后,但射程的优势让他们依旧可以打击大营前里许距离的敌人。

  百余门火炮以开花弹轰击敌军冲锋阵型,火光和浓烟在人群之中爆裂升腾,每一发炮弹都造成起码四五人的死伤。那是因为,战场其实很狭窄,即便对方已经以散兵阵型冲锋,已经充分规避了炮火的打击,但兵马其实很拥挤。炮弹落下之后,依旧死伤惨重。

  “杀!”楚军中军士兵呐喊着冲锋,浑然不顾周围轰鸣的炮火。尽管那些炮火令他们胆战心惊,不时能看到掉落在身旁的血淋淋的肢体,但他们选择了无视,只是一味的往前冲。那也是战前将领们要求他们这么做的。

  停留越久,伤亡越大,胆量越小,死的越快。什么也不顾的往前冲才是正经,什么也不要想,什么也不用管。

  五百步,四百步,三百步。

  距离敌军营地前沿工事越来越近,进攻兵马的速度也越来越快,他们飞奔着,喘息着,呐喊着向前猛冲,宛如洪水一般奔涌而去。

  在进入距离东府军大营三百步的范围内时,前方密密匝匝的环形工事后方,无数的人头冒了出来。

  “放箭!”

  “射击!”

  号令声此起彼伏,东府军营地外围的环形工事中防御的弓箭手和火铳手开始射击。密密麻麻的羽箭如飞蝗一般射向攻来之敌,箭支的残影填满了幽暗的空间。劲弩强弓神臂弓和普通弓箭交织在一起,织就了一张密密匝匝的大网,将进攻兵士笼罩在其中。

  而最令人恐怖的是两干多支新式火铳组成的防御火力,那是可以及远到两百步的长筒狙击火铳,使用的不是霰弹,而是铁弹珠。遂发点火,击发间隔时间很短,射程和威力惊人。

  尽管早有准备,因为对方营前的环形工事甚为显眼,进攻方早就看到了那些防御工事,也心知肚明定有弓箭手埋伏。但是,东府军火力之凶猛,打击力度之大,还是超出了进攻方的预料。弓弩夹杂着火器的轰击,一瞬间便将冲锋兵马的前排清空了一般。本来密密匝匝的前排冲锋阵型像是割韭菜一般的被割掉一茬。

  “举盾。冲!”进攻方将领大声吼叫起来。

  所有中军兵士慌忙将背在身后的盾牌取下,顶在前方。这些盾牌自然不是制式的盾牌,大多数由门板床板锅盖之类的东西改装而成。倒不是楚军没有制式盾牌,而是这些中军不配用正规制式盾牌,那些盾牌是留给后续进攻的主力使用的,所以中军士兵只能用这些临时打造的木盾。

  笃笃笃,噗噗噗。

  箭支雨点一般钉在木盾上,发出各种声响。不得不说,这些木盾还是起到了一些作用的,劲弩都无法穿透这些盾牌。盾牌上插满了箭支。但是,这些毕竟是拼凑的东西,也不可能有多么坚固。许多盾牌在箭支和火铳铁弹的轰击下在兵士们的手上破裂成碎片。

  那些幸运儿顶着盾无伤冲到近前后,随后遭遇了手雷的轰击和霰弹火铳的轰击。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这些都是面积杀伤的利器,在数十步范围内,是打击敌人效率最高的利器。

  数以干计的手雷落在冲锋的兵马阵型之中,同时上干支霰弹火铳轰鸣有声,将大片的弹幕轰击出去。惨叫声此起彼伏,响彻战场。爆炸的气浪掀飞了泥土血肉。火铳的铁砂四散乱飞,弹片带着啸叫声四处飞溅。

  一瞬间,数十步区域的中军被清空,冲到最前方的兵士死了十之七八,地面上全是倒下的兵马,满地的血肉尸体。

  进攻发起到现在,不过仅仅一炷香的时间。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