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一九章 尸山(二合一)_代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四一九章 尸山(二合一)

第(1/3)页

  一夜的权衡之后,桓玄做出了决定。局面到了这个地步,确实没有太多的选择。如果不强行打开局面,扭转局势的话,那么等待自己的便是慢性死亡。

  京城周边已经失去了控制,偌大的大楚似乎只剩下了一座孤城。西北和西南诸地虽然还在自己手里,但是已经是远水难解近渴。况且,那些地方的人力物资也已经捉襟见肘了。比如荆州梁州益州之地,抽调了大量的兵马前来,短时间内很难再有大量的增援。更何况,西侧的通道随着局势的发展很快就要失守,恐也难增援京城。若再不采取行动,局势会越来越恶劣。京城的储备在经过长时间的消耗之后也支撑不了多久。无论从哪个方面来说,也该到了要拼死一搏的时候了。

  桓玄所虑的其实是万一这种冒险失败之后的后果。一旦进攻失败,京城肯定是保不住了。自己率军东来,为了攻下建康可谓是费劲了心力。终于拿下建康了,登上皇位了,但屁股还没坐热,却要被人赶出京城,心中当然不甘。

  但桓玄后来想通了。大丈夫要能屈能伸,懂得进退。跟性命相比,建康城算不得什么。一旦失败,大不了退回西北之地养精蓄锐积蓄力量便是。自己还年轻,有的是时间和机会。西北诸州地域广大物产丰饶人口众多,自己很快便会恢复过来。将来再伺机东进,卷土重来便是。若为了死守建康丢了性命,那岂非是不智之举。

  况且,此战胜负未知。按照桓嗣的说法,对方抽调了兵马去增援广陵,眼下算算时间当未返回。那么对方在城外的兵马数量不多。按照估算,最多五万兵马在此。那么,以己方十余万的兵马进行大举猛攻,是绝对有机会的。哪怕是如桓嗣所言,此战只要毁了对方的火器和攻城器械。哪怕是死伤一些兵马,那也是可以接受的结果。东府军所依仗的不就是火器么?用兵马的性命换火器,未尝不是一个好的交易。对方没了火器和攻城器械,那么他们想攻城怕也是妄想。

  凌晨时分,桓玄召见了桓嗣桓伟冯该万盖丁仙期等心腹将领,告诉他们,他已经决意的派大军出击袭营,进攻东府军。为了保密和防止扯皮,桓玄根本没有召见其他大臣来宣布此事,他知道,那样的话会众口不一,缠杂不清。

  桓玄决定亲自挂帅,统领全军。他指定了兵分两路进攻的计划,具体便是,集结城中十万兵马,以桓嗣桓伟为左右军统帅,各率三万兵马从两翼进攻。桓玄自己则率四万大军为中路,正面进攻。

  其实也无需做什么战术上的安排。东府军的大营就在钟山之南,无非是攻其左右营,突进中心营地罢了。进攻兵马的安排其实是根据对方营地的格局进行分派的。

  当然,在小的战术上需要做一些安排。比如,对方火器的凶猛需要考虑,便以孱弱中军兵马为第一波进攻兵马,去迎接敌人的火器打击,精锐的西北兵马后续冲锋。比如,两万骑兵兵马将在战事激烈之时从两翼突进,快速搅乱敌人的防线,包抄对方中军大营。以及在必要时,驱赶城中百姓作为肉盾,进行掩护进攻等等。

  总之,为了这场战斗的胜利,桓玄等人将投入全部的力量,将不择手段。只要能够取胜,任何手段都可以用上。

  桓嗣桓伟等人开始集结兵马,进行全城兵马的总动员。除了留下少量的兵马维持城中基本驻守和治安之外,所有中军外军全部集结动员。各大屯兵城校场上人满为患,大量兵马集结于此,检查武器装备,配发弓箭盾牌,进行宣讲动员,忙的不亦乐乎。

  城中百姓也不得安生,为了防备火器,需要大量的盾牌之物。于是兵马在城中大规模拆卸门板铺门床板等物,打造遮挡的盾牌等等。除此之外,还‘动员’了大量的百姓参与作战,以备不时之需。

  时间虽然仓促,但到晌午时分,兵马人员物资都已经基本就绪。得益于桓嗣之前便做好的准备,这一番集结并没有花费太多的功夫。

  桓玄下令分发酒肉,犒赏兵马。亲自举杯同将士们共饮,勉励他们奋勇杀敌,给出了极为丰厚的升官加爵的承诺。所有将士酒足饭饱之后,兵马从东门和北门迅速出城,浩浩荡荡杀向钟山脚下的东府军大营。

  十余万大军,外加上万壮丁,组成的兵马可以用人山人海来形容。从京城到钟山大营不过十余里,官道山野之间全是兵马,密密麻麻无边无际,宛如遍地蝼蚁。

  午后未时,楚军抵达钟山西南侧。桓玄策马远眺前方敌军大营方向,但见山野清冷萧瑟,东府军大营连绵数里,横亘于前。对方营地之前,工事横陈,正有大批兵马进入工事之中准备拒敌。

  对方显然早已得到了消息,这也并不奇怪。城中那么大的动静,兵马出城浩浩荡荡,人嘶马叫的,对方怎么可能不知道。斥候定然早已探知。

  但桓玄并不在乎这些。此次就是正大光明的进攻,不管对方做出怎样的准备,那也是箭在弦上不得不发了。这一次本就是破釜沉舟之举。

  “传令,擂鼓,吹号,进攻!”桓玄发出了简短的命令。

  刹那间,上百面战鼓隆隆敲响,号角呜呜在寒风中呜呜吹响,号角声中,楚军进攻兵马兵分三路,从左中右三个方向朝着东府军大营挺进。

  最先进攻的便是三万中军兵马,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