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1章 夺情,来自官绅的绝杀
第(3/3)页
依旧有些发白。廷杖言官,血流五步的场景在他脑中挥之不去。他自幼接受儒家教育,深信“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认为君臣之间应有基本的礼敬。如此酷烈地对待上疏劝谏的官员,哪怕他们动机不纯,也触及了他仁厚本性中的底线。
“难道……就没有两全之法吗?” 他心中充满了无力感。他理解改革的重要性,理解张居正不能离开的理由,但他无法认同那种近乎撕破脸的镇压方式。他开始恐惧,未来自己若面对类似局面,是否也必须变得如张居正,甚至如父皇这般……冷酷?这份恐惧,与他一直以来秉持的治国理念产生了剧烈的冲突。
燕王朱棣垂手而立,表面平静,内心却波澜起伏。张居正的“夺情”以及随后的镇压,在他眼中非但不是污点,反而是一堂生动的权力实践课。
“非常之时,行非常之事。欲成大事,岂能拘泥于腐儒之见?” 他暗自思忖。张居正精准地判断了形势,知道何时该强硬,何时该借助皇权,以最小的代价(虽然这代价是士林清誉)稳固了权位,保证了改革的延续。这份决断力、执行力,以及对权力本质的清醒认知,都让朱棣感到一种强烈的共鸣。
他甚至不无阴暗地想:“若我……他日身处高位,那些碍事的清流,是否也需如此处置?” 张居正的形象,在他心中愈发清晰——不是一个完美的道德楷模,而是一个有效的权力工具和行事范本。
以方孝孺为首的清流官员们,则集体陷入了一种信仰崩塌后的茫然与悲愤之中。
“丁忧,乃人伦之大节!张居正恋栈权位,置孝道于不顾,已是悖逆人伦!陛下……陛下竟还支持他,杖责言官……” 一位老御史颤声低语,老泪纵横,仿佛心中的精神支柱崩塌了一角。
方孝孺紧握双拳,指甲深深掐入掌心。他试图用圣贤的道理去驳斥这一切,却发现自己的道理在冰冷的权力现实面前,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张居正错了么?按儒家伦理,他大错特错。但他的改革似乎又让国家受益。皇帝支持他,是因为他能办事。那么,自己所坚守的“道”,在帝王心中,究竟占据何等位置?难道真的只是装饰,是必要时可以随意践踏的东西?
一种深刻的无力感和怀疑,如同毒蔓,缠绕上他们的心头。他们开始怀疑,自己皓首穷经所追求的“道”,在这真实的、充满权力倾轧的朝堂上,究竟还有多少立足之地?
奉天殿前,一片压抑的寂静。每个人都从“夺情”事件中读到了不同的信息,得出了不同的结论。
朱元璋看到了权术与制衡的必要;
朱标感受到了理想与现实的残酷差距;
朱棣汲取了打破常规、行非常事的手段;
而方孝孺们,则面临着道统信仰与权力现实的尖锐冲突。
这无声的惊雷,并未带来片刻的安宁,反而让潜藏在洪武朝堂下的不同理念与选择,变得更加清晰,也更加对立。大明的未来,注定将在这无声却激烈的碰撞与抉择中,艰难地寻找着自己的方向。所有人都明白,今日天幕所展现的,不仅仅是百余年后的历史,更是一面映照当下与未来的镜子。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