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4章 李善长的税论
第(2/3)页
、秩序井然的庞大帝国。张居正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维护和优化这个体系。”
“至于挑战‘重农抑商’和‘海禁’国策,”朱及第摇了摇头,“这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困难。这不仅仅是改变一项政策,而是要动摇整个统治阶层的意识形态和利益基础。商人地位低下,海外贸易被视为潜在威胁,这种观念是根深蒂固的。张居正推行‘一条鞭法’和‘考成法’已经耗尽了几乎所有的政治资本,树敌无数。再让他去掀翻祖制这口大锅,无异于政治自杀,他的改革也将顷刻崩塌。”
“他是一个极其务实的政治家,而不是一个空想家。”朱及第总结道,“他的选择,是在他所处的现实环境中,所能做出的、最有可能成功并且见效最快的理性选择。他解决了迫在眉睫的财政和军事危机,稳住了大明的阵脚。这本身,就是一项了不起的成就。”
“所以,当我们评价张居正,或者任何历史人物时,”朱及第的声音变得平和而深邃,“或许需要两种视角的结合。一方面,我们可以站在更高的维度,指出其历史局限性和可能错失的机会,以此作为历史的镜鉴。但另一方面,我们必须抱有‘理解的同情’,回到他们所处的具体时代,看到他们面临的现实约束和认知边界,体会他们做出抉择时的艰难与无奈。”
“张居正没有带领大明走向工业文明,这是事实。但在他所处的时代,他竭尽全力,完成了时代赋予他的、也是最急迫的使命——续命。我们或许可以惋惜,但不应过分苛责。因为历史的枷锁,沉重无比,非一人之力所能挣脱。”
天幕上关于工业化与张居正时代错失机遇的讨论渐渐平息,但那“农民不交田税”、“物资极大丰富”的后世图景,却如同烙印般深深留在了朱元璋的脑海中。他微微侧首,目光投向了下首侍立的韩国公李善长。
“李先生,”朱元璋的声音带着一种深思后的凝重,他用人臣时的旧称,显得亲近却也郑重,“听着天幕上那些言语,咱琢磨着,那后世所谓的‘工业化’,怕不就是能让物资产出多到匪夷所思,多到……连农人的田税都可以免了的地步?”
他顿了顿,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若真能如此,国库充盈,不靠田赋,那自然是千古未有的盛世。可咱这心里,总有些不踏实。这税……难道后世朝廷,真就不要了不成?”
李善长闻言,立刻躬身,浑浊的老眼中闪过一丝精明的光芒。作为开国首相,他对钱粮税赋的敏感度远超常人。
“陛下圣虑深远。”李善长缓缓开口,语气沉稳,“老臣以为,天幕所言后世‘不收田税’,恐非字面之意,或者说,绝非朝廷不再需要钱粮那般简单。”
他稍微直起身,开始以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