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6章 又是一起无头案
第(3/3)页
哪个臣子敢冒着抄家灭族的风险,去刨根问底,非要揪出个“弑君”的真凶?那无异于将皇家的遮羞布彻底扯下,将宫闱中最不堪的一面暴露在光天化日之下。这不仅是打活着皇帝的脸,更是动摇国本的大事。
宋濂与刘三吾对视一眼,都从对方眼中看到了深深的无力感。他们身为儒家士大夫,讲究“君君臣臣”,追求“明辨是非”。然而,当是非纠缠于天家隐私,关乎皇室体统时,那套“格物致知”、“穷究真理”的准则,便显得如此苍白无力。强行追查,带来的可能不是正义伸张,而是整个朝局的动荡甚至崩溃。他们此刻才真切体会到,后世那些文官在面对此案时,为何最终只能含糊其辞,将其作为党争工具,却无人能真正揭开盖子。
施耐庵和罗贯中这两位小说家,更是感慨万千。他们笔下不乏奇案冤情,总有青天大老爷或英雄豪杰来拨云见日。可现实却是,这牵扯到帝国最高权力交替的惊天大案,最终只能淹没在历史的尘埃里,成为一笔糊涂账。这比任何虚构的故事都更显得荒诞和讽刺。
齐德、黄子澄等人,则感到一阵寒意。他们未来的命运已经与“建文四傻”绑定,此刻再看到后世官场如此波谲云诡、连皇帝死因都可以成为禁忌,更觉前途莫测,心中那份出将入相的雄心,不禁蒙上了一层厚厚的阴影。
朱及第的声音适时响起,道破了这层无奈的根源:
“为啥说没人敢查?大家想想,彻查此案,意味着什么?”
“意味着要严审郑贵妃,这位先帝(万历)的宠妃,牵扯先帝颜面。”
“意味着要追究首辅方从哲的责任,他允许李可灼进药,难辞其咎。”
“意味着要把崔文升、李可灼乃至他们背后可能存在的所有关系网连根拔起,这势必引发朝堂大地震。”
“更意味着,要将泰昌帝登基后如何纵欲、如何乱服药物的不堪细节,全部公之于众!这对于刚刚即位、需要树立权威的新皇帝朱由校而言,是何等的难堪?对于大明皇室的尊严,又是何等的打击?”
“所以,最好的处理方式,就是快刀斩乱麻。李可灼‘进药不效’,充军了事;崔文升‘用药不当’,贬斥南京;首辅方从哲迫于压力,致仕回乡。至于郑贵妃……她是先帝的宠妃,为了先帝的面子只能让她去后宫荣养了。此案最终以处理几个‘直接责任人’草草收场,背后的重重迷雾,被刻意地忽略和遗忘了。毕竟,对于当时的朝廷而言,稳定,远比真相更重要。”
“然而,‘红丸案’的结束,并不意味着动荡的平息。”朱及第的声音再次变得富有悬念,“恰恰相反,正是因为泰昌帝的死因成了一笔糊涂账,权力的真空和新君年幼(虽已十七岁,但未经历练),使得下一场争斗变得更加直接和赤裸裸。”
“这一次,战场不再是虚无缥缈的医药和猜疑,而是实实在在的、象征着至高皇权的宫殿——乾清宫!一场围绕着新皇帝居住权、围绕着先帝妃嫔安置问题的‘移宫案’,即将上演。而这最后一案,也将为我们这趟明末宫廷奇案之旅,画上一个充满戏剧性的句号。”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