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66章 又是一起无头案
第(2/3)页
代已经算是成年,具备了亲政的基本条件。他不需要设立摄政王,也不需要太后长期垂帘。他作为嫡长子(虽然后来知道生母已死,但法理上他是嫡长子)的继承权,在‘父死子继’的宗法制度下,拥有无可争议的合法性!这是大明祖制和儒家礼法共同铸就的铁律,不是任何阴谋诡计能够轻易动摇的。”
“所以,尽管福王朱常洵得到了消息,提前动身赶往北京;尽管郑贵妃和在朝的某些势力可能暗中运作,试图浑水摸鱼。但在‘皇长子朱由校’这个铁一般的事实面前,他们的所有努力都显得苍白无力。文官集团中的主流力量,尤其是东林党,会毫不犹豫地拥立朱由校,以此来维持政治的稳定和他们自身的权力。那些搞小动作的派系,在巨大的正统压力下,最终也只能妥协。”
天幕下的朱元璋,听到这里,紧绷的脸色终于稍微缓和了一些,他缓缓地吐出一口浊气。
“父死子继……嫡长有序……”他喃喃自语,眼神中重新闪烁起锐利的光芒。这套由他亲自制定并极力维护的继承制度,在两百多年后,竟然成了在混乱中稳定局面的定海神针。这让他感到一丝欣慰,也更加坚定了他维护这套制度的决心。
朱棣也若有所思。他此刻更加深刻地理解到,为什么后世文官会如此执着于“国本”,因为一个明确且符合礼法的继承人,是避免国家在权力交替时陷入剧烈动荡的最重要保障。哪怕这个继承人能力平平,但其身份带来的稳定性,远超一个有能力但名分不正的竞争者。
“十七岁……成年了,好,很好。”朱元璋低声说道,像是在肯定那个未曾谋面的后世子孙朱由校,又像是在 reaffirm 自己制定的规矩。然而,他和所有人都知道,泰昌帝的死因依然迷雾重重,而新天子的登基,也绝非一帆风顺。权力的博弈,即将围绕那位十七岁的少年,在紫禁城的宫阙之间,展开最后的、也是最直接的较量。
天幕上,朱及第面对依旧争论不休的评论区,摆了摆手,做出了总结性的陈述。
“好了好了,各位老铁,关于这‘红丸案’的幕后真凶,咱们今天怕是争不出个结果了。美女是不是郑贵妃故意送的?崔文升的泻药是庸医误人还是蓄意谋害?李可灼的红丸是救命的良方还是催命的毒药?福王朱常洵为何敢在皇兄死前就动身?这些疑问,恐怕真的要成为千古之谜了。”
他耸了耸肩,语气带着几分历史学者常见的无奈和了然:
“不是后世不想查清,而是在当时的背景下,这事儿根本就没办法,也没人敢彻查到底。”
朱及第的这番话,如同一声沉闷的钟鸣,敲在了天幕下每一位洪武朝臣的心上。
无论是勋贵之首的魏国公徐达,还是文官领袖宋濂、刘三吾,亦或是学子席上心思各异的施耐庵、罗贯中、齐德、黄子澄,此刻都清晰地意识到了一点——这红丸案,恐怕注定又是一个没有答案的谜案。
徐达眉头紧锁,他征战沙场,喜欢明刀明枪,最厌烦这等阴私算计。但他也明白,涉及天子死因,还是如此不光彩的(可能源于纵欲和乱服药物),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