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八十四章 帝心向江南
第(3/3)页
臣工可有推荐?”
“臣推荐,工部侍郎朱天府曾经督军西北榆林、大同二镇的调换事务,可谓知兵。”
“诶,他一仗都未打过,怎能说知兵呢?”侯燮拈着白胡子连连摇头,堆韩谓的话极不认可。
“呃,要不把在湖南的巡抚李金元调回来如何?”
“远水解不了近渴。”老爷子一句话又把姬国梁的人选给否了。
“我本想推荐三辽宣抚使高立僧,您这一句又给堵住了。”崔俊勇也是辽东人士,本来对高的业绩非常认可,可这位人选到江西可比湖南远多了,只好作罢。
“都督大人必有良帅推荐。”杨缟微笑着说,侯燮却不回答。
“你莫问他,他必是说除去侯燮这人以外想不出别个来的。”张太后打趣道,引得众人都笑了。
侯燮却不曾笑,躬身施礼说:“若陛下与太后要老臣不拘一格降人才,老臣挖空心思也能想出个把人来。但若非要文人任帅,则老臣不敢参与其中。”
这个话涉及文武之争了,众人一时语塞皆面面相觑。还是皇帝开口道:“卿且放下那些乱七八糟的念头,国家危急时刻怎能在此时还局限于文武?
如今整个赣中都是一片混乱,此诚靖难以来国家面对的最艰难局面,各位本应摒弃文武之争,以大局为重。诸位爱卿以为朕说得可对?”
“陛下圣明,臣等无异议!”
“好!”赵拓和张太后对了下眼神:“那么,请右都督说说,你那里可有什么好的人选?哪怕需要超擢,只要他能平乱,尽快让国家恢复秩序,朕在所不惜!”
“臣先谢过陛下。”侯燮颤巍巍地拱手,然后说:“其实这人陛下应该对他有印象,臣要推荐的是石毫,先皇的第一位武状元。”
….
“哦!”皇帝和张太后愣了下就都想起来了。“他现在在哪里?”张太后问。
“启奏太后、陛下,石毫现在是上四卫之一睢阳卫的指挥使,是左军都督府都指挥佥事正三品衔。”果然是兵部长官,姬国梁张口便回答。
他说的上四卫,是指直隶周边隶属兵部管辖的七个卫中靠近京师的四个:睢阳卫、武平卫、成武卫、清徐卫,习惯上称南边稍远些的三卫:颍川卫、汝阳卫、信阳卫叫做下三卫。
“他也是老臣了,这么多年才做到指挥使?”张太后奇怪。
“回太后垂询,石毫本来因备倭作战及西北平定青羌叛乱,已经累功做到广东都指挥同知的(从二品)。
谁知不知从何处开始有儿歌传唱,说什么‘石家子、高座堂,挂玉印、披龙袍’。先皇恶之,因此贬其为指挥使,并下旨令其任官不得出直隶。故而……。”
侯燮没说下去,皇帝和太后已经明白了,这又是先皇留下的一桩公案所以臣子们不好推翻的。
“不过他既打过那许多仗,只放在直隶做个指挥使未免人才可惜。”想了想张太后问道:“皇帝,你的意见如何?”
“有人曾说过这样一句话:当今世上最昂贵者,人才也!
虽然是父皇的决定,但儿臣以为人君应该唯才是用,举贤用才乃是圣君的职责,只要人用对、用得恰当,就算是脑后有反骨的魏延又如何?
玄宗圣明则禄山不反,岂有因一歌谣而止士效忠之路者?先皇不论,朕不为之!”
张太后点头:“那么,皇帝是要用此人了?”
“母亲,朕方才说过,国家危难之时,应摒弃一切成见。朕说过的话,怎能现在当面又反悔呢?”赵拓躬身道:“儿当自往宗庙告知先皇。”
“好,那就用罢。”张太后点头:“你父皇那里自有我去去与他说,放心!”
“孩儿谢过母亲!”赵拓压抑着感激的心情,抬头大声道:“传旨,着石毫接旨后即刻进京陛见,勿得迟误!”
太后聊了几句其它的,诸如明年新科进士去向安排之类,这才欣欣然离开了。送走张太后,皇帝心情好了很多。
静下心来的赵拓又与内阁诸人商定拨款十二万两额外军费给江西,令其紧急在南昌、建昌、九江各组建一个营;
另外着江南东路太平卫、新安卫向饶州府增援五千人,着湖北向南昌调派一万人,湖南向临江府调派一万人;
另福建都司官军剿匪部队跨过省界,邵武部队进入建昌府收复泸溪,浦城、崇安两地部队越过分水关进攻铅山;
责令江南东路都司的金华、衢州线剿匪官军收复江山县、进逼玉山。
福建部队和浙江江山方面的部队由本都司指挥,其余各部限期进入江西后接受江西都司的指挥。
“六路大军会攻,如果这样还不能扑灭那些反贼……,”皇帝目光冷峻地扫了内阁众人一眼:“那众卿组成的内阁是不是该承担责任,向天下人谢罪呢?”
这话让老臣们顿时感到肩上沉甸甸的,不约而同跪倒:“臣等遵旨,必竭力而为不负陛下期望!”
.
...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