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二五一章 牢笼(二合一)_代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二五一章 牢笼(二合一)

第(1/3)页

  大晋西北,朝廷大军攻克夏口之后,士气高涨。司马道子命令司马尚之和司马恢之率领的水陆大军五万从夏口开拔,往西直扑。

  他们的目标是全力扑向江陵,攻克桓玄的老巢。

  只用了六天时间,水陆并进的司马尚之和司马恢之的兵马便沿着长江奔袭三百余里,一路连克沌口、横桑、州陵、沙阳、蒲圻等大大小小十余座城池。从武昌郡攻到汝南郡,横跨两郡之地。

  对于司马尚之兄弟而言,什么时候打过这么舒服的仗?对方兵马望风披靡,闻风丧胆。前锋兵马一攻,对方便抱头鼠窜,一路逃跑,溃不成军。

  水军倒是打了几仗。在沙阳渡口,朝廷水军攻破对方水寨,击沉敌军水军战船九艘。在蒲圻江面上,水军破对方水军船队封锁,占领水寨,缴获损毁对方水军战船十七艘。对方水军一路沿江逃窜,毫无还手之力。

  至此,司马尚之兄弟心中最后那根警惕的弦终于放下了。他们本来还是有些担心的,毕竟去年惨败的情形历历在目,心中尚有余悸。领军出征时,兄弟俩也商议过,还是小心为上,免得再栽个大跟头。这要是再败了,恐怕司马道子再也不会启用他们,再也不会重用他们了。

  但是,经过这六天的进攻,马步兵势如破竹,水军所向披靡。对方抵抗无力,一味逃窜,缴获了大量的粮草物资。沿途敌人更是丢盔弃甲,一片狼狈的情形。足见对方已经毫无斗志。

  夏口之战的成功不是偶然的,确实是桓玄内部起火,左支右拙难以支撑了。趁着这个机会迅猛进攻,直扑江陵,取得大功,是两兄弟在这数日之后达成的共识。

  十月初五,司马尚之司马恢之率领的大军抵达临湘,在攻克临湘之后,两人于县城之中召集众将商议下一步的作战计划。本来根本无需停留,当直接往前攻才是。但是有将领提出了异议,所以两人决定征询一下众人的意见。

  会议在一片融洽的气氛之中开始。连日来毫无压力的进攻让众将信心满满,所以气氛融融。

  司马尚之面带笑容开口道:“诸位,连日来我大军高歌猛进,势如破竹。敌军闻风丧胆,一触即溃。诸位勇猛杀敌,将士有功。我已经将各位的战绩禀报相王和朝廷,不久嘉奖便要到来。诸位虽然辛苦,但是能够平叛成功,则加官进爵,也不枉此番辛劳。”

  众人纷纷叫道:“全仗谯王和抚军将军之力,我等感激不尽。功劳全在谯王和抚军将军。”

  司马尚之抚须呵呵笑道:“那也不必客气。说正事。诸位,攻下临湘之后,我们距江陵便只有二百余里了,很快我们便要抵达桓氏老巢了。本来无需多言,只需乘势猛攻的。不过,有人提出了一些异议,故而召集诸位来商议一番。右卫将军,你给诸位说说吧。”

  一名将领出列拱手,向司马尚之和司马恢之行礼。此人是右卫将军张崇之,是一名颇有谋略的将领,是司马尚之颇为信任的一名将领。

  “诸位,非我多事。这几日我一直觉得有些不对劲。桓玄的兵马一路败退。七八日间,我军从夏口打到这里,横扫三百里云梦之地,对方的抵抗极为草率狼狈。这让人觉得似乎有哪里不对劲。若说夏口之败是桓玄内部起火,所以无法守住,但我们如今已经深入荆州数百里,且时间已经过去了十余日的情形下,对方怎会无动于衷?难道桓玄不怕我们直扑江陵?抑或是另有诡计?”张崇之沉声说道。

  有将领哈哈笑道:“右卫将军,你这是怎么了?打胜仗你反倒怕了?莫非要被打的满地找牙你才开心?”

  另一名将领接上一句:“就像是去年攻豫章一般。”

  旁边的将领赶忙捂住他的嘴,不让他说下去。豫章之战,张崇之跟随司马尚之领军进攻,大败而归。这厮当面说出来,怕不是要惹司马尚之恼怒。

  好在,司马尚之不知道是没听清还是装作没听见,并没有反应。

  “诸位,我不是那个意思,我的意思是,要提防有诈。胜利来的太容易也不是好事。前方就是巴陵了。洞庭湖口巴陵县,乃是江陵最后的屏障。我们要进攻江陵,必要攻占此处。而洞庭湖口沼泽纵横,河汊密布,地形复杂。自古云梦大泽之处,凶险无比。故而我才提醒谯王和抚军将军小心。此处地形凶险,可藏匿干军万马。很有可能会遭遇埋伏。故而,我的建议是暂停进攻,侦查清楚敌情,以免遭遇敌军诡计。”张崇之道。

  众将闻言纷纷点头,有人道:“这话倒也有理。洞庭湖口巴陵城虽然是座小城,但是扼守湖口要地,河网水道密布,地形确实凶险。别的不说,光是攻此城,便要渡过湖口,攻占水门,着实不易。”

  也有人道:“说的不错。当年我曾在巴陵驻守,虽然那时我只是一名小小的兵卒,但是这里的情形我还是知晓的。湖口沼泽芦苇之地方圆三十余里,庞大无比。藏兵数万于此绰绰有余。巴陵水城,地势险要。渡湖口而攻,水面宽八十余丈,马步兵很难进攻。唯有依靠水军。”

  听了他们的话,众将领面露焦虑之色,神情颇为声中。

  “哪有你们说的这么玄乎?我也曾在此短暂留守。此处固然地势复杂,巴陵城也地势险要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