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三八六章 手段(二合一)_代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八六章 手段(二合一)

第(1/3)页

  京口之战,迅速而猛烈。这确实给了桓玄极大的震惊和威慑。在一开始,桓玄还有些不切实际的想法,但是很快,在高涨的情绪消退之后,桓玄终于感觉到了后怕。

  他突然意识到,这一次的事情几乎可以摧毁了他所获得的一切。如果不是自己最终处置得当,利用司马德宗为挡箭牌及时的止损的话,那么情况会变得极为糟糕。在李徽正式将矛头指向自己之前,自己堵住了他的嘴,让他没能名正言顺的进行下一步的进攻。这当真让人捏了一把汗。

  庆幸之余,桓玄也感受到了彻骨之痛。此次事件对自己的打击很大。这种打击包括两方面,一则是自己损失了最重要的左膀右臂。卞范之和桓谦的死无异于斩断了自己的臂膀,带来的痛苦和损失无可估量。

  卞范之是多年以来的谋主,为自己出谋划策尽心尽力之人,自己居然昏了头,为王绪所鼓动,让王绪杀了他。事后想起来,桓玄心中的悔恨难以言表,恨不得捅自己几刀才好。虽然卞范之确实有些不尊重自己,而且越来越对自己有掌控之心,但他绝对是为了自己着想,想要助自己完成大业的。他的意见虽然时常不合自己的心意,但总是那么切中要害,事后证明是最优的谋划。而自己却因为这些小小的不满便杀了他,简直太蠢了。

  桓玄都不敢相信,自己居然变成了这般愚蠢狂妄无知之人。那不符合他对自己的自我评价,他本觉得自己是个贤明豁达心胸广阔之人,是超越了自己的阿爷以及什么王导谢安之流的,是能干出大事业的人。可现在自己却变成了个愚蠢自大之人。这当真令桓玄感觉到极为痛苦。

  虽然杀了王绪,桓玄却明白,卞范之的死,对自己将是难以弥补的损失。

  桓谦的死也让桓玄痛心不已。可以说,桓谦的死便是自己愚蠢自大导致的。桓谦是极少数不断的提醒自己不要轻举妄动,要好好的训练兵马,增强武备之后才可行动的人。自己当时昏了头,根本听不进他的话。

  这么多年来,桓谦率领的水军所向披靡,荆州水军无敌于天下,这让桓玄有了一种错觉。桓谦的死,与其说是战败而死,不如说是因为自己的愚蠢让他送了命。

  桓谦是自己跳崖而死的,这一点在放归的亲卫口中得到了证明。而让桓玄扎心的是,亲卫禀报说,当时李徽并无杀桓谦之意,表示会放桓谦离开,不会为难他。是桓谦自己纵身一跃跳崖而死的,表现的甚为决绝。

  桓玄有些不明白为何桓谦会这么做。自己虽然给了他压力,但难道自己还会真的因为他战败而处置他不成?他是自己的堂兄,又是自己倚重的人,也不是那种承受不住压力的人,为何会这般抉择?

  桓玄想了很久,后来他似乎明白了桓谦为什么这么做。桓谦何等骄傲之人,率领的水军战绩辉煌。他并非不能接受失败,他只是不能接受连续的羞辱,这对他的自信和骄傲是毁灭性的打击。

  枞阳之战,他也是被李徽放归的。到了京口之战,水战败北,陆战败北,守城战本来是占据优势的战斗,最终他却不得不主动出击,落得大败的下场。桓谦应该是心灰意冷而且是感受到了巨大的屈辱,失去了活下去的动力。

  如桓谦这样领军之将,他的内心是极为骄傲自信的。当这种骄傲自信被粉碎之后,一切便崩塌了。李徽所谓的大度,在桓谦看来就是一种羞辱。而一想到今后面对李徽的时候永远低他一头,欠他人情,且难以取胜的时候,桓谦定然心态完全崩溃,只能选择自毁这条路了。

  除了心理上的因素,桓谦或许也是对自己失望了。曾几何时,在作战会议上,桓谦是很喜欢主动献计献策,积极性很高。但后来,他逐渐沉默。在枞阳之战后,他便不太愿意多言了。特别是在提出了几次建议无果之后,桓谦很明显变得缄默了。

  桓玄认为,这可能是桓谦对自己的决策不满,但又无法改变而产生的变化。确实,自己确实没有在意其他人的感受,太过自以为是了。

  桓玄其实是个颇为聪慧之人,也颇有智谋。否则他也不会将连续灭了殷仲堪和杨佺期这两个颇有实力的西北之霸。他只是入京之后昏了头,到处都是歌功颂德之声,年纪轻轻便掌握了大晋权柄,所以飘飘然不知所以。又欲望迅速膨胀,急于想达成自己的目的,急于想解决李徽这个劲敌而犯下了急功近利狂妄自大的错误。

  此番事件之后,桓玄就像被兜头浇了一盆冰水,一下子清醒了过来。他做了深刻的总结和思考,对自己的所为做了深刻的反思。对眼下的局势有了清醒的认识。

  如今自己不当痛失左膀右臂,失去了卞范之和桓谦这样得力之人,又经历了京口水陆战事的惨败。不仅仅在实力上受损,更重要的是在威望上的损害及其严重。朝廷之中明显出现了一些反常的现象,一些暗中的逆流正在汇聚,有些人眼中的轻慢和不屑已经掩藏不住。这便是威望受损带来的后果。

  痛定思痛,桓玄知道自己必须要重新规划一些事情,重新恢复自己对朝廷的绝对控制。

  他认为,要从两方面解决这个问题。其一便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