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九九章 战备(二合一)
第(2/3)页
历史的教训告诉李徽,那些看似强大的靠着武力一统天下的朝代,想靠着愚民或者是暴力恐怖手段来维持统治的,最终都难以如愿。会被另外一个强权所代替。秦朝奋六世之余烈,以强大的武力一统天下,结果二世而亡,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妄图以焚书坑儒的愚民政策,妄图以暴政维持统治,最终便是短命的下场。而长治久安的王朝,一定是得到了百姓的支持,在实力之外作对了一些事情。
李徽并不责怪荀康苻朗等人在这方面的认识。他们受限于这个时代,用这个时代的惯性思维去思考问题,那是他们的局限性所致。而自己,既然经历的比他们多,便要主导自己的行为,做出正确的选择。
所以,李徽需要时机。桓玄篡位,便是一个最佳的起兵的契机。以讨逆为名的举兵,更具有合法性和共鸣。起码天下人不会因此而反对自己。设若司马氏在位,自己若是悍然举兵的话,那便是道义上的叛乱,在道德制高点上便失去了先机。
李徽当然需要所有百姓的支持,民心永远是关键。得到百姓的支持,便有源源不断的实力的来源,便占据了权力的合法性的来源。这些道理,有些人暂时是不会懂的。
即便有所分歧,并不影响徐州上下的团结。因为徐州众人对李徽视若神明,他们亲眼看着李徽将徐州发展成今天的模样,看着李徽将一条条看似不合时宜的措施落实并且开花结果,看着李徽将徐州带上了一条强盛之路,自然是人人心中钦佩。言语或许不能令人信服,但是事实却是最好的说服他人的证据。务实大于务虚,是徐州上下绝大多数人共有的共识和品质,故而徐州这么多年来前进的方向一致,自然有了好的结果。
不过,即便决定了起兵讨伐桓玄,却也不能操之过急。李徽和徐州主要官员们都明白,此次起兵,将不再有任何的回旋余地,将是一往无前不达到目的不罢休的行动。所以,各方面的准备必须要周全。
这种准备包括两方面,一是东府军的兵马战备,作战物资的准备。包括军队的调遣重整,火器火药兵器盔甲战马战车的全部的清点和供应,以及数量质量的大范围的检查就位。包括了后勤运送的调配的路线计划等军事作战和后勤方面的准备。
另外便是战前的动员激励,不仅包括了东府军将士在内的动员,也包括了徐州上下官员的思想的统一,徐州百姓的备战的动员在内。
正因为如此,徐州上下展开了一系列的轰轰烈烈的大调动,大动员,大运输,大调配的事务。
正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物资粮草的调运已经在决定出兵之后便开始。从北徐州以及淮阴等地调运来的粮草物资火炮火器已经提前开始向着广陵和临海郡两处调运。这两处将作为东府军进军的后勤据点使用,负责辐射京口淮西江淮之地的所有兵马的供应之需。
而军中的作战动员也已经开始,此番参与作战的兵马已经确定。以淮阴卫戍区的三万兵马和广陵彭城京口以及江淮四郡驻扎九万兵马为主力,组建成人数约为十二万五干人的大军。这支兵马将包括约七万步兵,两万骑兵,一万五干名水军,外加两万名火器兵在内,形成主力军团。
这样规模和数量的参战兵马,在东府军的作战历史上还是第一次。东府军兵马最大一次规模的作战调动,应该要追溯到慕容垂率三路大军进攻徐州之时。而那时,实际上东府军的迎战兵力也没超过十万。而此次,东府军在册的全部二十万兵马便动用了六成之多,堪称极大规模了。
此次作战以中部和南方的兵马为主,周澈率领的北方卫戍区的四万大军并没有调动南下,也是因为北方的局势使然。虽然整体北方的局势压力减小,利用慕容德作为缓冲的策略已经奏效,但是难保北方的局势恶化崩盘,导致边镇告急的事情发生。所以,确保北方边境的安全才能让徐州兵马安心作战。李徽可不希望到时候不得不分兵北救,搞得手忙脚乱。而十二万五干兵马的数量,也是目前能够集结的兵力的全部了。
于此同时,徐州全境的退伍的东府军召回动员,民夫征集也即将开始。这些年东府军退伍的兵士超过五万,这些退伍的兵士将作为预备役兵马使用,一旦兵力短缺,需要补充兵马,这些老兵可以迅速补充入军,迅速进入战斗角色。这可比招募新兵,花费时间训练要快速有效的多。
而战争需要的后勤运送的重任,需要大量的百姓支撑。故而,组建一支庞大的后勤补给人力的队伍对作战极为重要。根据李徽的要求,各郡太守开始动员青壮百姓参与后勤民夫队伍,李徽的要求是,徐州所辖十九郡需组建一支十万人的民夫后勤队伍,集中大小船只五百艘,车马起码两干辆,恐怕才能保证粮草物资的运送和各种后勤补给的重任。
正因为需要进行这些准备,李徽下令提前进行秋收,以完成今年最大的一项事务。提前秋收虽然损失一些粮食,但此刻争取时间,一门心思心无旁骛的动员作战更为重要。
军中的动员之后,李徽也下令东府军中有条件的部队给将士们破天荒的放了中秋节的假期。要打仗了,不知道会有多少人会战死沙场。让他们回家和亲人团聚过节,也是出于人道主义的考虑,让他们在战前感受到家得温暖,见亲人一面。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