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四三五章 勃勃(二合一)_代晋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四三五章 勃勃(二合一)

第(2/3)页

大族便可分庭抗礼,便可对自己进行限制。这实在是有些幼稚。

  当然了,刘裕对目前的实力对比有着清醒的认识,他不会做出出格的举动去激怒李徽。他会小心翼翼的把持着那个度,让李徽感到不舒服,让自己有利,但同时也不会让李徽抓狂翻脸掀桌子。趁着这样的机会,他要大力的发展自己的实力,提升自己的声望,让自己变得强大起来,等待机会,等待局面的逆转。

  以前,刘裕想到李徽,心里头都有一些发毛。但不知从何时起,刘裕不在如此。而且眼下这和李徽斗智斗勇的事,不再变得可怕,反倒还颇有趣味了。就像是和一个棋力高深的绝顶高手下棋,越是博弈复杂,便越是趣味盎然。

  二月二十三,司马德宗率文武官员抵达姑塾,从姑塾码头上岸。谢琰谢汪等京城官员百余人前往姑塾相迎,场面颇为弘大。

  司马德宗很是高兴,对群臣多加勉励褒奖。在姑塾歇息一日,次日启程,午后时分抵达建康。

  进入建康城的时候,司马德宗掩面流涕,激动不已。看到长街上熙攘的百姓拥挤相迎的场面,司马德宗更是说不出的激动和感慨。从他即位开始,便是个十足的傀儡,胆战心惊的以求自保,甚至不惜装傻充愣,忍受许多讥讽和嘲笑。

  他挨过司马道子的巴掌,受过桓玄当面的辱骂,当年被王绪等人玩弄欺骗,被迫屈辱的写下禅让诏书。从皇帝之位上下来,俯首如喽啰。现如今,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重新回到了京城,重新成为大晋之主。其中滋味,只有他自知,怎不心生感慨。

  次日上午,隆重的登基典礼举行。虽然在寻阳已经登基过一次了,但那一次太仓促。坐上宝座的那一刻,司马德宗浑身轻松,连骨头都是酥的。他从没感受过这宝座是如此的舒适,坐上去是如此的舒坦。

  司马德宗发布诏书,改元义熙,遇事道义尚在,天地光明之意。同时大赦天下,嘉奖有功之臣。之前各种任命,此刻以正式诏书的名义昭告天下。

  随后,司马德宗发布安民诏书,告于天下。诏书言道:“大晋社稷,屡遭逆贼觊觎,磨难深重。先有道子弑君谋位,后有桓贼窃国夺主。祖宗社稷,风雨飘摇。天下百姓,莫不失所。征伐攻占,血流成河。百姓困苦,十室九空,死难者无数。朕蒙羞受辱,放逐于外,社稷蒙尘,遍地腥膻。幸有忠臣良将,起兵于危难之中,匡扶社稷之危,挽狂澜于既倒。尤以李徽、刘裕二人居功至伟,乃有社稷安定之日。朕方能保全祖宗社稷,国祚方得以延续。……从此以后,天下乃安。朕定勤政爱民,为名生息。从此刻起,朕向大晋万民保证,我大晋再无动荡之日,百姓当得享太平,大晋将得以中兴……”

  安民诏书送达各地,张贴于京城内外州府街巷。那诏书自然是司马德宗美好的愿望,他希望从此可以天下太平,他也相信这一点。而大晋的百姓们,也有很多人相信诏书上的话。他们厌倦了动荡恐惧的日子,厌恶攻伐征战,他们都累了。他们为这份诏书而欢欣鼓舞,认为大晋从此真的可以太平了。

  当然,在许多人看来,这一切只是暂时的安宁。稍有见识之人便知道,如今的大晋,东有李徽,西有刘裕,这两人之间,恐难和谐。

  但哪怕是暂时的安宁,也是难得的。安民诏书确实安了许多百姓的心,让那些大晋的遗老遗少们终于能够安稳的安眠了。

  ……

  三月,春已至。

  南方之地,在这个月份早已是草长莺飞春暖花开。但在遥远的西北之地,春天的脚步却迟滞而缓慢。

  一望无际的荒野戈壁之上,遥远的绿色一旦走近,便会发现那只是一些冒尖的草芽。气温依旧寒冷,远处山峦之巅上,白雪依旧皑皑。只有那些流量变大的溪流,才预示着春天其实已经走近。那些冰冷刺骨的溪水,是雪山上融化的冰水。而即便在十几天前,这些小溪还都是冰冻着的,且流量极小。

  陇东郡以西百里之外的戈壁上,一队兵马正在尘土大风之中行军。他们的数量不多,只有万余人。骑兵也只有三干余人。这些兵马穿着五花八门,有的穿着羊皮袍子,有的穿着半截盔甲,有的穿着普通的牧民的袍子。他们的武器装备也五花八门,有的拿着弯刀,有的背着弓箭,有的持着铁骨朵,有的甚至只在腰间别着一把柴刀。

  这样一支衣着破破烂烂的,武器杂乱不堪的兵马,任谁看了都觉得根本不像是一支兵马。更别说,他们当中有的须发花白,有的还只是十几岁的少年。完全就是一支杂牌军。

  前方一条溪流横亘,清凉的溪水从远处的山脉流淌而来,溪水清冽,水中石头斑斓。在这样的戈壁滩上,出现这样的一条溪流,堪称奇迹。

  “少主,我们已经行军一天啦。好不容易遇到了溪流。大伙儿都人困马乏,不如在此扎营,饮马歇息。休息好了之后,明日也好正式进入金城郡。那已经是敌人的地盘了。”一名穿着半截皮甲的身材粗壮的将领策马上前,对骑在马上的一名青年说道。

  那青年将军身上的盔甲齐整,身材高大见状,相貌威武。他骑在马上,背上背着一柄长弓,马镫上挂着一柄长柄铁骨朵。论装备而言,他的装备最齐全。

  “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