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4章 被注释的李善长之死
第(3/3)页
尽哀荣。更下令辍朝三日,命太子朱标代表皇帝亲临致祭,要求百官往吊。
这一连串的动作,如同精心排演的戏剧,每一个环节都在向外界传递着明确的信息:陛下对功臣情深义重,天幕所言皆为虚妄,连韩国公的寿数都能被其“咒杀”,足见其妖邪本质!看,陛下是何等痛心,又是何等厚待功臣!
然而,当夜幕降临,乾清宫内只剩下朱元璋与马皇后二人时,那副“悲愤交加”的面具便悄然卸下。
朱元璋负手立于窗前,望着天幕上再次出现的朱及第,脸上没有任何表情,眼神幽深如古井。
“李善长……”他忽然开口,声音平静无波,听不出丝毫刚刚在朝堂上的“痛心”,“倒是死得是时候。”
这句话轻飘飘的,却带着千钧之重。马皇后在一旁闻言,轻轻叹了口气,没有接话。她深知枕边人的心思。
“是时候”三个字,含义复杂。它既是对李善长“识相”的认可——这位老臣用自己恰到好处的死亡,为皇帝的“讨妖幕”大业献上了最有力、最无法辩驳的“证据”,主动将自己变成了陛下棋盘上的一颗弃子,以此换取李家可能的安稳。这份“忠诚”的表现,无论是真心还是无奈,都值得皇帝给予表面的最高礼遇。
但更深层的,是那从未真正消散的猜疑。李善长此举,固然解了皇帝眼前的舆论之困,却也像是在以一种极端的方式,最后一次提醒着朱元璋那天幕的存在与其揭示的“未来”。他死得越“是时候”,反而越像是在印证某种无形的力量,仿佛一切仍在某种既定的轨迹之上,只是以另一种方式呈现。
韩国公之死,如同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在勋贵圈层中激起了巨大的、复杂的涟漪。
徐达、冯胜、傅友德等顶级勋贵,在暗自伤感老兄弟离世的同时,一股更深的寒意从心底升起。他们岂会真的相信方孝孺那套檄文?但李善长用生命演绎的这场“忠诚”,让他们清楚地看到了反抗皇帝意志的代价,以及……取信于皇帝的“正确”方式。
“韩国公……这是用自己的命,给陛下递了一把最锋利的刀啊。” 冯胜在府中长叹,语气中充满了物伤其类的悲凉。
一种荒诞而压抑的氛围开始弥漫。不少公侯伯爷私下里甚至开始“盘算”:自己是不是也该“适时”地死一死?既要死在陛下需要证明天幕不准的时候,以保全家族恩宠;又不能死得太刻意,以免引起陛下更大的猜忌。这种对自身死期的“规划”,充满了巨大的屈辱与无奈。
他们比谁都清楚,这大明天下,是朱元璋带着他们打下来的不假,但他们从来不是平等的兄弟,只是皇帝手中的刀。朱元璋,才是这江山唯一的主宰。什么淮西旧部,什么功勋集团,在朱元璋这位带头大哥绝对的权力面前,都不堪一击。强如徐达、冯胜、傅友德,也无力反抗天子的意志,更何况是耿炳文、蓝玉这些“后起之秀”?
韩国公李善长的死,仿佛一声无声的号角,宣告了洪武朝功臣集团彻底进入了一个必须仰皇帝鼻息、甚至需要以生命来表演“忠诚”的时代。在朱元璋编织的巨网之下,无人能够挣脱,只能在这无形的牢笼中,或挣扎,或顺从,直至命运的终局。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