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39章 施罗的历史洞见
第(1/3)页
应天府的一处专为本次参加博学鸿儒科准备官舍内,烛火摇曳。
施耐庵与罗贯中隔着一张方桌对坐,窗外夜空中的天幕光华,透过窗棂,在他们沉思的脸上投下斑驳的光影。
长时间的沉默后,施耐庵将目光从窗外收回,缓缓开口,声音带着一丝疲惫:“贯中,方才那天幕之言,你怎么看?这‘最不坏’三字,细细品来,着实令人心惊,又…不得不承认有些道理。”
罗贯中闻言,身体微微前倾,烛光映亮了他眼中思索的光芒:“师父,我亦思之良久。后世之人以此三字评价文官之制,初听似觉贬低,细想却觉精准。其意莫非是说,并非此制完美无缺,而是与其他选择相较,其弊病尚在可忍受之列?”
“正是此理。”施耐庵颔首,指尖无意识地在桌面上轻敲,“如同择路,面前几条皆非坦途,坑洼遍布。所谓‘最不坏’,不过是选了那条看似坑洼稍浅、不至于立刻跌伤筋骨的来走。想来后世之人,亦是历经诸多尝试与挫败后,得出的无奈之选。”
罗贯中若有所思地接话:“如此说来,这‘最不坏’背后,实则承认了世间并无万全法?无论何种制度,皆有其固有之弊,如同人无完人。为政者所能做的,并非追求虚无缥缈的完美,而是在诸多缺憾中,做出相对明智的权衡与取舍?”
施耐庵轻轻叹了口气:“看来是如此了。想想也是,若真有那种能保江山永固、万民永安的完美之策,历朝历代又何至于兴衰更迭,循环不休?你我所究之史,所著之书,其中多少英雄豪杰,欲以一己之力或一方良策扭转乾坤,最终大多也难逃时与势的局限。”
“故而,这‘最不坏’之说,看似平常,实则道破了一层关键的无奈。”罗贯中总结道,语气中带着初悟的震动,“它戳破了追求绝对理想政体的幻梦,将治国之策拉回到了现实的、充满妥协的地面上。师父,此念一起,再看古今之事,似乎便多了几分通透,少了几分执念。”
施耐庵微微点头,再次望向窗外那神秘的天幕,轻声道:“是啊…通透,却也更加沉重了。”
罗贯中眼睛一亮,接过话头:“师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