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46章 分裂的大明文人群体
第(2/3)页
新投向笔下的江湖世界,意有所指地说,“与其去那门前虚情假意地吊唁,不如静下心来,将这人世间的忠奸、善恶、兴亡,更真切地写于纸上。让后人知道,何为真豪杰,何为假道学;何为为民请命,何为尸位素餐。”
他的话语中,透露出一种源于民间底层的、朴素的清醒。他们不像朝堂官员那样需要顾忌政治正确和派系平衡,也不像一些年轻士子那样容易陷入非此即彼的激烈情绪。他们更倾向于从具体的历史事实和现实观察出发,做出自己的判断。
孔夫子,他们自然是尊敬的。但孔府,尤其是那个在历史变迁中不断与当权者妥协、甚至被质疑血脉正统的北宗孔府,在他们心中,确实代表不了那位周游列国、惶惶如丧家之犬却始终坚持理想的至圣先师。
这一次婉拒吊唁,看似是简单的个人选择,实则清晰地表明了这两位未来文学巨匠的价值取向。他们的尊崇,更倾向于精神与道义,而非血脉与门第。这份来自民间资深儒士的沉默疏离,无疑为正在激烈争论“尊孔”与“批孔府”的舆论场,投下了一颗重量不小的砝码。
七月初八的白天,应天府的天空灰蒙蒙的,仿佛昨夜的血色与混乱尚未散尽。孔希学暴毙带来的冲击波,在阳光下非但没有消散,反而更加清晰地显现出其撕裂的力量。
大明文官集团与参加科举的士子们,陷入了前所未有的严重分裂。
一部分如齐德、黄子澄、方孝孺恪守传统、视孔府为文脉象征的老成官员和儒生,坚持认为衍圣公乃孔子嫡脉,纵有天幕之言,亦不可轻辱。人既已死,更应给予足够的哀荣,以显示朝廷尊孔重道之心未改。他们或前往临时停灵的衍圣公府吊唁,或上书请求厚葬,试图维系那层摇摇欲坠的体面。
然而,更多的人,除了施罗师徒,尤其是许多年轻、思想更为活跃,甚至带着些理想主义色彩的官员和士子,态度则截然不同。他们认同尊奉孔子本人是必须的,但对于孔府,却产生了强烈的质疑和疏离。
“尊孔是尊孔师之道,而非尊孔府之门楣!” 茶楼酒肆、官舍学馆,类似的议论不绝于耳,“天幕所言‘世修降表’,岂是空穴来风?细数历代,每逢鼎革,孔府何曾真正为气节殉道?不过是换个主子,继续做他的衍圣公罢了!”
更有熟知史籍者翻出旧账:“血脉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