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70章 流放地的惊世蜕变
第(2/3)页
(注:时速200公里约为明制380余里)”
他终于彻底明白,朱及第之前所说的“从北京到海南来回三天”绝非虚言。有这等日行数千里的“铁蜈蚣”(他们心中对火车的直观比喻),跨越这曾经遥不可及的距离,确实只需朝夕之间!
一种难以言喻的渺小感和无力感,席卷了这些曾经凭借战马和双腿丈量天下的开国功臣。他们毕生征战所依赖的速度和距离概念,在后世这钢铁造物面前,被击得粉碎。
眼前的景象,已超出了“奇技淫巧”的范畴,近乎于“神迹”。蔚蓝仙境般的海南,浮海而行的铁船,贴地飞驰的铁龙……这一切,都与他们认知中的世界格格不入。
苏轼笔下那个需要他“超然自得,不改其度”才能苦中作乐的蛮荒流放地,变成了后世之人悠闲度假的“天堂”。这其间跨越的,不仅仅是地理的变迁,更是整整一个时代的鸿沟。
朱元璋默然无语,他深邃的目光仿佛要穿透天幕,看清那背后究竟是一个怎样的世界。他隐隐感觉到,那天幕所展示的,不仅仅是一些新奇的事物,更是一股无法抗拒、也无法理解的洪流,一股足以将他精心构建的大明体系冲刷得七零八落的时代洪流。
而他们,洪武十一年的君臣百姓,只能在这边,如同隔着无底的深渊,遥望那片他们永远无法抵达、甚至无法理解的未来。一种前所未有的疏离感和命运无常的慨叹,笼罩在每个人的心头。
天幕上,那飞驰的“铁龙”终于缓缓停稳。朱及第提着简单的行李走出车站,一股温热湿润、带着咸腥味的海风扑面而来。他深吸一口气,对着镜头笑道:“老铁们,三亚到了!这天气,这空气,绝了!”
镜头随着他的移动,展现着这座滨海城市的景象。宽阔平整的马路,川流不息、样式奇特的车辆,以及路边高大挺拔的椰子树,都让洪武时空的人们感到新奇。但这,仅仅只是开胃小菜。
当朱及第抵达他下榻的酒店时,天幕下的所有人都屏住了呼吸,尤其是那些生活在沿海地区,对海洋抱有深深敬畏的人们。
那是一片沿着美丽沙滩蜿蜒分布的庞大建筑群。它们并非木质或砖石结构,而是通体采用巨大的玻璃和浅色墙体,在热带阳光下熠熠生辉,显得晶莹剔透,现代感十足。建筑造型极尽巧思,有的如扬起的风帆,有的似起伏的波浪,层层叠叠,高耸入云,与碧蓝的大海、洁白的沙滩、翠绿的椰林完美融合,宛如神话中的水晶宫阙降临人间。
“这……这真是给人住的宅邸?”一个应天府的官员喃喃道,“这怕是玉皇大帝的行宫吧?”
“全是琉璃(他们对玻璃的称呼)窗户?这得耗费多少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