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94章 大爆炸的三种解读
第(3/3)页
。
能窥探未来数百年的兴衰成败,能将后世之人的音容笑貌、甚至其居住的逼仄小屋都清晰地投射到洪武十一年的夜空——这不是仙家手段,又是什么?!
那朱及第,口口声声自称后世凡人,可他展现的一切,在施耐庵和罗贯中看来,与传说中的千里眼、顺风耳、洞悉过去未来之能,有何区别?
“伯温兄常言,天象示警,关乎人事。以往只觉玄奥,未曾深信……”施耐庵用极低的声音,几乎是气音,对身旁的罗贯中叹道,“如今观此天幕,再思及那天启大爆炸,若说非是天怒,实难有更善之解啊。”
罗贯中微微颔首,目光依旧低垂,看着脚下的青石板,仿佛能从那冰冷的石头上汲取一丝冷静:“鬼神之事,渺茫难寻。然此天幕,却是实实在在……由不得人不信。只是……”
他话未说尽,但施耐庵已然明白。只是这“天谴”的对象,是那后世不肖的子孙和混乱的朝局。他们作为本朝的臣子,更是作为有着特殊过往的人,对此等“天意”发表看法,是极其危险和不智的。
两人不约而同地保持了沉默,将所有的震撼、联想乃至一丝对冥冥天意的敬畏,都死死地压在了心底。他们比谁都清楚,龙椅上那位皇帝,能允许他们在文渊阁整理典籍,已是莫大的恩典和宽容。这份“恩典”的背后,是他们曾经在张士诚麾下效力的过往。陛下用他们,是为了彰显其海纳百川的胸襟,是“使功不如使过”的帝王心术,绝非真的看重他们,更不是让他们有机会妄议天象、非议(哪怕是后世)朝政的。
言多必失。尤其是在这种涉及“天命”、“天谴”的敏感话题上,一句无心之言,可能就会被解读出无数种含义,引来杀身之祸。他们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可以挥斥方遒、畅所欲言的年纪和身份了。
于是,奉天殿前,当朱元璋沉浸在“火德”与“水德”的天意纠结中,当徐达等将领琢磨着火药威力和海防漏洞时,施耐庵与罗贯中,只是如同两尊沉默的雕像,恭敬地垂首而立,将所有的思绪都掩藏在那低垂的眼睑之后。
天幕上,朱及第的声音还在继续,讲述着大爆炸之后天启朝局的余波。
而天幕下,这两位文学巨匠,却在亲身演绎着,在绝对皇权与莫测天意之下,一个前朝降臣该如何小心翼翼地生存。闭嘴,是他们此刻最明智,也是唯一的选择。他们用沉默,守护着来之不易的安稳,也守护着内心那份因天幕而彻底动摇了的、关于这个世界运行规则的认知。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