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97章 袁大都督的五年平辽_天幕直播:大明皇家奇案录!!!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97章 袁大都督的五年平辽

第(2/3)页

如此儿戏之言,他竟……”

朱元璋的脸色更是阴沉得能滴出水来。他一生征战,深知战略上可以藐视敌人,但战术上必须重视每一个细节。袁崇焕这话,在他听来,要么是极度不负责任的狂言,要么就是别有用心的欺骗!而那位后世子孙,居然如此轻易地就全盘接受……

“蠢!”朱元璋从牙缝里挤出一个字,不知道是在骂袁崇焕的口出狂言,还是在骂崇祯的轻信无知,“为君者,岂能如此轻率!五年?拿什么平?拿头去平吗?!”

弹幕上也早已炸开了锅:

【卧槽!袁崇焕疯了吧!五年?】

【崇祯也是天真,这种话都信?】

【完了,我感觉袁督师要给自己挖坑埋了。】

【这简直就是立军令状啊,做不到就是欺君之罪!】

【压力给到了袁大都督这边……】

朱及第看着这一切,叹了口气:“就这样,在一片看似君臣相得、充满希望的氛围中,一个近乎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被确立了。袁崇焕怀着或许连他自己都未必清楚的复杂心情,接下了平定辽东的重担,也接下了悬在自己头顶的‘达摩克利斯之剑’。而崇祯皇帝,则满怀憧憬地,将帝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威望,寄托在了这‘五年之约’上。大明王朝最后十七年的悲剧序幕,由此拉开,而它的开端,竟是这样一次充满理想主义色彩,却又极端不切实际的……头脑发热。”

夜空下,洪武君臣们看着这后世堪称荒唐的一幕,心中充满了不解、惋惜,以及一种近乎预知的沉重。他们仿佛已经看到,那“五年平辽”的豪言壮语,最终会化作怎样的苦果。

天幕上,朱及第没有立刻继续讲述,而是接通了一位ID为“理性看历史”的网友连线。这位网友的声音带着冷静的分析,瞬间吸引了所有人的注意。

“UP主,各位网友,关于袁崇焕为什么敢夸下‘五年平辽’的海口,我认为不能简单归咎于他个人的狂妄。”网友“理性看历史”开门见山,“我们得看看他的履历和心理轨迹。”

“袁崇焕是天启二年进士,标准的文官出身。但他与其他文官不同,凭借一股血勇和敏锐,主动请缨出关,并且在宁远、宁锦连续取得了两次对后金的大捷!”网友理性看历史分析道,“大家可以想象,一个文人,在战场上取得了连很多宿将都难以企及的胜利,他会怎么想?他会飘,他会觉得自己是天选之子,是能力挽狂澜的绝世名将!这是人性。”

画面上呈现出袁崇焕在宁远城头意气风发的模样。

“而就在他志得意满之时,魏忠贤却只给了他一百两银子的‘奖赏’,并暗示他滚蛋。”网友话锋一转,“这种巨大的心理落差,会让他憋着一股气,一股‘如果让我放手去干,一定能干得更好’的逆反心理和气性!所以,当崇祯皇帝给他搭建了一个看似可以大展拳脚的平台时,这股被压抑的气性和自信,就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五年平辽’的保证——爆发了出来。”

“另外,不得不说明朝中后期文官体系的一个陋习,”网友继续道,“很多官员在争取项目(比如打仗、治河)时,会习惯性地夸大预期成果,以便争取到皇帝的支持。至于后续能不能完成,那就边走边看,一点点再向朝廷要条件、找理由。我推测,袁崇焕提出‘五年平辽’,他自己内心也未必真有十足把握。这更像是一种谈判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