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五十八章 送别
第(2/3)页
的间隙,则是夏桓命人开凿的人工河渠。
这些河渠,深不过一丈,汇聚到仓库附近,而后再从仓库,与附近的一些支流相会和,直通颍水。
如此一来,所有的运输都可以通过水上完成。不仅提高了速度,更是确保了像是瓷器这般易碎品的安全性。
像是这样的工坊群,夏桓一共计划建造三座。而这数量,勉强可以达到原本工坊数量的一半以上。
但是,可以预见的是,这样的工坊,效率上,定然是比以往,要高上不少的。
不过,这么做倒是也有坏处。那便是工坊太过集中之后,周围的耕地,显然是要少上许多。
城北算得上是块好地,良田的数量极多。因此,二十多年以来,颍上世家们,大多将这些地方以各种手段,据为己有。
属于县衙的土地不仅不多,而且分的散。
按照太祖的规定,参与工坊做工的匠人,家属一定会得到土地耕种的。
因此,那些没有手艺的人,自然需要跑更远的路,前去属于县衙的地上种田。
不过,对此,夏桓也并非没有办法,只是现在时机还不太成熟罢了。
当然,或许是看到夏桓现在在热火朝天地新建工坊。
缓过神来的世家们也是急忙火燎地想要重建属于他们的工坊。只不过,与夏桓那般有规划的工坊不同,他们还是一如以往,随意地建造。
对此,夏桓也并不理睬。只是依旧闷头,顾着自己工坊群的进度。
再次期间,倒是如他所预料的一般。朝廷之中,果然掀起了一片风浪。
对他的赞美之词,更是络绎不绝。
仅仅两三天的功夫,寿都之中,就是三岁小孩子,都知道,颍上出了个颍上君。
对于这些评论,夏桓自然清楚,这不过是所谓的捧杀罢了。
朝堂之上的人,有几个是和颍上世家没有关系的?损了他们的利益,他们怎么可能真心地称赞他。
因此,短短的几天里,一下子就来了两封要求他入京述职的信笺。
而这些信笺,无一例外,都是来自丞相负责之下的十三曹。
不过,夏桓也不在意。只要他的皇帝老子没有召见他,他就可以一直拖着。
当初他们拖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