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620章 群情激愤
第(1/3)页
背后经历了一番什么样的遭遇不便多说,但肯定不是一两句话能够说清楚的了。
对于群众而言,吃瓜群众们可不认识什么汪海峰,也不清楚名单上公示的研究成果都有什么用。
带着较强的目的性看完后,只好像发现自己熟悉的人名好像没在上面。
于是,网络上一下子就炸锅了。
舆情沸反盈天,几乎是一面倒的质疑与不解。
围脖瞬间瘫痪。
诺奖的余晖尚还未散尽,国内院士增选的结果便如同一盆冰水,浇在了所有关注陆时羡的人头上。
落选。
简简单单的两个字,搭配着那份正式公布的名单,在网络上炸开了一个巨大的舆论漩涡。
前一秒还是“国人之光”、“史上最年轻诺奖得主有望再创纪录”,下一秒就成了无数问号和惊叹号的靶心。
热门话题#诺奖配不上院士#下,一条评论被顶到榜首:"能拿诺奖,却两度落选华国院士?"配图是陆时羡在斯德哥尔摩接过金灿灿的奖章证书照片。
在这下面是群情激愤的民众们在热烈发表自己的评论。
不到半个小时,已经累计到了五千多条,甚至还有继续飞速增长的趋势。
“开玩笑吧?陆时羡又落选了?他做的成果不够硬?”
“诺奖都拿到了,却评不上一个院士?我们的院士评选标准难道比诺贝尔奖还高?”
“黑幕!绝对有黑幕!是不是因为他太年轻,动了谁的奶酪?”
“论资排辈到这种地步了?心寒!”
"如果诺奖得主都不够格,我们这些发几篇SCI就沾沾自喜的人算什么?"
当然,如果在其中仔细寻找,也能找到不少赞同的观点。
"院士评选需要综合考量资历、贡献与学术道德,不能因诺奖就开绿灯。"
"增选章程规定需10年以上正高职称,而陆时羡破格晋升教授仅5年,严格来说是不符合要求的。"
“我说一句,陆时羡现在才多少岁,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