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07章 李文正公(特鸣谢书友 月下新柳 的
第(3/3)页
。”
柴宗训心中一痛,想到登极之初,全靠了李涛和王著二人为自己出谋划策,厘定大局,李涛尤为倚重。
在自己大周帝国统一天下的过程中,李涛才干出众,主理朝政,令全国吏治廉洁高效,以有经济兴盛、国库丰盈,才有统一天下的坚实基础。
柴宗训召李涛之子李承休进殿,叹息良久,命七弟燕王柴熙诲和吏部侍郎李沆前往李涛家乡吊唁,追赠李涛为“莒国王”之礼下葬,为之罢朝三日。其子李承休继“莒国公”爵。
与朝中大臣合议后,谥李涛为“文正”。
李涛生于898年,薨于开熙十五年(974年),终年七十六岁。
古代皇帝、大臣死后都会有谥号,就是对其一生的功过盖棺定论。
在唐代以后,有一个很奇特的现象,文人做官后,梦寐以求地想得到一个谥号--文正。
而作为统治者的皇帝,是不轻易地把这个谥号给人的。在历史上,能得到文正这个谥号的人,大多都是当时文人敬仰的对象。
文官杰出的人员,谥号以“文”开头,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是“正忠恭成端恪襄顺”等。
武官杰出的人员,谥号以“武”开头,第二字按照高低顺序排队,依次是“忠勇穆刚德烈恭壮”等。
如果兼任文武官,按通谥规则,以“忠”开头,第二字依次是武献肃敏等。
“文正”是一个文官所能得到的至高荣誉了。
(作者按:文正起先为文贞,魏征是第一位获得“文贞”的名臣。北宋时承唐时的风气,初年的几位大臣,像李昉、王旦都被谥为文贞。到宋仁宗的时候,因为宋仁宗叫赵祯,为了避讳,文贞才改为文正。
小说行文,此处不细辨了。)
李承休感激涕零,拜别皇帝柴宗训回到家乡后,严格督促其二子向学。
李涛家族在大周帝国,后来的八百余年间又出过5名首辅或阁老,得以福泽绵延,与大周帝国相始终,直到十八世纪大周施行“君主立宪制”。
(本章完)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