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八五七章 北平军议_怒海覆清1852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五七章 北平军议

第(1/3)页

  董良想要在与西方博弈的同时,保持国内的正常发展,那么就就需要将斗争的范围放在国门之外。

  关键是这一点也很难做到。

  英法等列强也不傻,他们必然是想要将战火烧到华族的本土。

  这样的话,无论他们想要直接占领华族的土地,还是迫使华族在经济主权上做出让步都更加容易。

  董良在离开黄河屯之前还专门接见了投靠华族的索伦将领穆丹。

  这支索伦骑兵被改编为巡逻队,专门负责巡视精奇里江沿岸地区。

  要在整个外兴安岭以北都建立据点,成本太高,也需要很长的时间。

  成立一支机动巡逻队是最划算的。

  这些索伦兵要的也不多,他们的家人大部分在沙俄人的袭击中丧生。

  至少可以保证他们不会跟沙俄人勾结。

  于是欧宗安将这些人中掺入一些华族骑兵,将其编成一支巡逻队,编制上属于地方守备队。

  这种办法与满清人控制外兴安岭地区的办法差不多。

  满清时期便有不少巡逻鄂博活跃在边境地区。

  只是后来因为历次战争将索伦兵消耗得太多了。

  这种巡逻制度也渐渐废弛。这才给了沙俄人向黑龙江流域渗透的可乘之机。

  有些人以为沙俄翻过乌拉尔山脉,占领了西伯利亚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

  当地的土著居民似乎没有任何的抵抗。

  实际上这是一种误解,沙俄人在向东渗透的过程中一直受到当地土著的抵抗。

  从一开始的西伯利亚汗国到后来布里亚特蒙古人,还有林中百姓,驯鹿部落都奋勇抵抗沙俄人的入侵。

  只是他们的力量太分散了。

  这里贫瘠的自然环境,无法形成大型的聚落。

  这就让他们在抵抗有组织的沙俄人的过程中一直处在劣势。

  而华族的介入,让荒凉的北境出现了另外一个更加高效的组织。

  靠着散兵游勇无法击败有组织的军队。

  董良觉得华族与沙俄之间的大决战并不会在北境发生。

  华族与沙俄在北境的博弈只会是小规模的。

  假如沙俄人想要在北境投入重兵与华族大战,董良高兴还来不及呢。

  因为华族可以利用黑龙江流域的水运进行后勤补给。

  而沙俄的后勤补给需要翻越乌拉尔山脉运送过来。

  很明显,护卫军的后勤补给成本更低。

  而且此时华族的工业生产能力已经超越沙俄。

  这场仗如果这么打下去,华族显然必胜。

  但是沙俄不傻,他们更有可能将主要的战场放在西域,也就是哈萨克草原。

  如果放在那里,沙俄人便更有优势,因为沙俄人可以从伏尔加河流域和西西伯利亚获得补给。

  这里距离西域比华族更近。

  小规模的战役还可以利用战术和技巧来取胜。

  大规模的战争归根结底打的还是后勤补给能力,这其中自然也包括武器装备。

  因此,董良对左季高那边有些担心。担心也没有办法,他已经将西域的事情都交给左季高了。

  董良南下之后,并没有直接去福州,而是先回了北平城。

  康老八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