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三三〇章 海外视察
第(2/3)页
他来到婆罗洲,发现这里的交通问题尤为严重。婆罗洲的丛林深处,到处都是广袤的湿地,宛如一片天然的屏障,给修路工程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早在两年前,就有人提出了环岛铁路的设想,然而直至今日,这个设想还停留在论证阶段,始终未能迈出实质性的一步。
究其原因,便是这里星罗棋布的湿地与纵横交错的河流,使得修建铁路的难度超乎想象。
既然铁路的发展困难重重,董良便将目光转向了水路。其实,早期移民到这里的华人,凭借着自己的智慧与经验,早就发现了水路的潜力。他们依托原本就存在的河流,精心修建了一些运河,逐渐形成了独特的水上人家生活方式。
当地的华族官员也敏锐地意识到了这一点,他们提出了一个宏伟的婆罗洲运河网计划。
这个计划雄心勃勃,规划要修建三干公里的运河,设置两万个水闸,在岛上构建起一个庞大而复杂的运河网络。
如此一来,不仅能够有效地改善时常困扰当地的洪水问题,还能从根本上解决岛上的交通难题。
同时,大片原本荒芜的沼泽,也有望在运河的改造下,变成肥沃的良田,为当地的农业发展带来新的契机。
董良在视察过程中,始终向这些官员强调务实的重要性。
他每到一个地方,不会仅仅满足于表面的繁华,不会只看这里的城市建设得多么漂亮,而是会深入基层,用自己独特的视角去观察问题。
他深知,有些地方在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资源过度集中于城市的现象,很多道路修到城郊之后,质量便急剧变差,甚至直接成了断头路,严重影响了城乡之间的联系与发展。
因此,董良下去视察的时候,通常会让车队不按照地方官员预先规划的路线走,而是继续前进一段距离,去探寻那些被隐藏在表象之下的真实问题。
离开婆罗洲后,董良来到了星家坡。在这里,他重点视察了当地船厂的重建情况。
曾经的大英帝国星家坡皇家造船厂,底蕴深厚,光是万吨以上的船坞就有四座。
华族在此坚实的基础上,再次进行了大规模的扩建,又增添了四座船坞。
并且,为了提升造船业的技术水平与管理能力,华族从马尾船厂、黄浦船厂精心抽调了一批优秀的人才,组建了一个全新的造船公司——南洋造船厂。
在当下的时代背景下,华族的造船业正处于一个关键的上升阶段。随着环太平洋经济圈的逐步建立,对于船只的需求呈现出爆发式的增长。
为了进一步推动造船业的发展,华族现在正在实施一项颇具前瞻性的工程——船只的以旧换新政策。
那些拥有老式风帆商船或者渔船的船主,在购买新式船只的时候,可以享受到一笔丰厚的政府补贴。
这笔补贴的数额,远比他们将旧船售卖所得的收益要高。
这种补贴政策,在后世或许看似平常,但在这个时代,无疑是一种极为超前的行政措施,是华族政府调控经济的重要手段。
从表面上看,政府给予如此高额的补贴,似乎是吃了亏。但实际上,政府的这一投入完全可以通过造船业的蓬勃发展来得到弥补。
这背后有着深层次的经济逻辑,政府的资金主要来源于税收以及货币发行。而货币的发行,对经济的活跃程度有着极高的依赖。
造船业,作为一个技术和人口密集型产业,不仅可以有力地推动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还能够吸纳大量的劳动力就业,为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
就拿福州城来说,正是依靠着马尾船厂的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口涌入,带动了相关产业的繁荣,从而一跃成为了一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