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填志愿_重生:我的80年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22章 填志愿

第(2/3)页



        “那伱填的啥?”

        “对呀,那该填什么大学?”

        “当然是清华北大!”

        1977年志愿单收上去,N多学生都填了北大和清华,其他的,多半也是像中科大、浙大和复旦这样的名校。

        志愿倒真成了志愿。

        但,咱还得务实啊。

        最后咋办?

        志愿仅作参考,采取了“从高分到低分由重点大学先挑选”的模式。

        如此,大家都没话说,哦不对,非重点大学特难受。

        比如有大学相中某个学生,档案都提走了,某重点哥忽发现在该地区还没招满,手一挥,来,你先给我。

        非重点小弟:淦倪酿!

        李建昆也填的北大,没引发任何波澜。

        只填了一栏,其余全空着。

        没必要。

        如果不是北大,他去任何大学都无所谓,反正就是圆个梦,体验一把大学生活。

        倒不是对北大有什么执念。

        是想去弥补一个遗憾。

        人这一辈子,当你渐渐年迈,躺在摇椅上,回忆过往,总会有那么至少一抹身影,揪着你的心。然后发出一声悠长的哀叹。

        在他心里,也有一抹白衣。

        相逢只是个偶然,当时提倡社会实践,大学生暑期总爱往犄角旮旯里跑。

        彼时,他是一名船坞工人。

        那女孩正是北大学生。

        <div  class="contentadv">        80年代感情方面的事情,仍然很淳朴,多半女孩并不物质,有时爱了也就爱了,轰轰烈烈,潇潇洒洒。

        女孩回京后,两人每月都有书信往来。

        持续整整两年。

        最后一封信,女孩说,她有一个出国深造的机会,但她在犹豫,问他的意思。

        回信中,他只写了五个字:

        “我们分了吧。”

        笔芯落在“选报学科”栏时,李建昆托着腮帮子,沉思起来。

        这还真没考虑过。

        良久,他落笔,写下了“经济学”三个字。

        没办法,他这人毛病特多,长处贼少,假如非说一个,大概……只有搞钱。

        这个年代的大学学科,选择有限,集中在基础学科,像数理化,文地史啥的,也就是说以后主要方向是做学问。

        他哪是那根葱?

        也没兴趣啊。

        王山河哈着腰凑过来,“建昆你填的啥?”

        “你呢?”

        “喏。”小王把单子怼他脸上。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