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3章 个体户第一街_重生:我的80年代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123章 个体户第一街

第(2/3)页

的吧?有能证明身份的东西吗?”

        外来的得报备,每天!

        三人齐齐点头,这个倒是有,没有身份证的年代,出远门谁都不会忘记带个能证明身份的物件。

        社员证啊,居民证啊,户口簿啊,学生证啊……

        最好用的,当然还是单位的介绍信,介绍你去跟单位有关的定点地方。

        同体系内的同志嘛,一家亲。

        正好有三人间,李建昆掏钱开一间,按床位收费,一张床位每日一块五。

        谈不上便宜,但挺人性化。

        房间格局没啥好说的,三张木板床一字排开,泛黄的床单,一张长条桌,上面摆着三只暖水瓶。

        水房和卫生间共用,在廊道尽头。

        三人麻利换上夏装,清爽不少,在火车上睡饱了,也不困,钱票带上,衣服搁房间,锁门。

        觅食去。

        羊城吃的那可就太多了,上午11点多,正值饭点,哪条街道上都弥漫着食物的喷香。

        走进一家较大的国营馆子,都想吃个新鲜,小王要了份加鸡蛋加肉丝的豪华肠粉,陈亚军要了份腊味笼仔饭,李建昆要了份牛腩煲仔饭。

        <div  class="contentadv">        没得编排。

        那叫一地道。

        许多匠心和良心方面的东西,别看时代在发展,后世拍马都不及。

        吃饱喝足后,小王和陈亚军都瞅着李建昆——活动怎么安排,不都指着他么。

        他说的,他门清。

        “走吧,带伱们去块宝地。”

        李建昆站起来,笑着一吆喝。

        这话不吹水,甚至都委婉了。

        眼下这个国家之内,再没有任何一处地方,能比这里更适合个体户进货。

        像汉正街、城隍庙、桥头镇……这些个小市场,在它面前,内都得是弟弟。

        这会都还没捣鼓起来。

        而它,已经进入一种初期发展阶段。

        这个地方就是,高第街。

        紧挨着BJ路步行街,拐个弯就到,东起BJ路,西至起义路,全长不过六百米。

        它却是真正意义上的,个体户第一街。

        我国最早的一批个体户,便诞生于此,据说后面都发了,遗憾的是,多半似乎也移民了。

        “高第街?”

        站在入街的牌楼下方,小王和陈亚军一脸稀奇。

        不是稀奇别的,就特诧异,这条夹在车水马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加入书签我的书架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