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八百二十八章 要不要收购院线?(二)
第(2/3)页
超出3.5亿的部分伯纳按40%分成。
这两部影片的保底显然没有《心花路放》带来的话题度高。
在2014年,Z影与摩天轮公司给《心花路放》片方支付了1.25亿,保底5亿发行,而影片最终票房为11.7亿。
此后,越来越多的影片开始采用这种方式发行方式,因为大家都看到了甜头。
比如,西贝那个骗子的电影公司为吴玉森的两部《太平轮》保底8亿,ju角映画为超级大烂片《栀子花开》保底4.3亿。
像《美人鱼》、《后会无期》、《栀子花开》这样本身口碑一般而话题热度高的影片,保底发行是票房的助燃剂,让发行方获利很多。
但之后上映的一些片子,因为争夺蛋糕的人太多,导致价格保底价格飙升,最后赔个7、8000万都不叫事,死的那叫一个惨,也直到这个时候,大家才想起了冷静,保底发行也就没那么疯狂了。
坦白来说,这是一种破坏市场的玩法,是不利于电影这门艺术发展的,所以好莱坞这边的发行巨头,除了在面对一些没地位没话语权的小公司拍摄的电影,或者针对那些来自海外想在美国博出位的电影之外,大家普遍还是喜欢另一种模式——分成。
一般来说,在每部影片上映之前,发行公司就会与院线就分成比例进行谈判,绝大多数情况下,采取一种90/10的模式,第一周,用一部影片在一家电影院的总票房收入,减去一开始谈定的必要固定开支,再乘以90%,就是发行商得到的提成(A);
而接下来,发行商可获得的票房收入每两周降低10%,而放映商也就是院线相应地增长10%,放映愈久能获得的票房收入比例更高。
但还有另一个保底的数字(B),用总票房不减去固定开支,而是直接乘以70%,A和B两个数字中,发行商会取最大的一个为这周从该影院获得的提成收入。
所以说,美国的电影市场所产出的利益,大头都被六大在内的发行巨头夺走了,院线方面只能捡一些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