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五十章 利物浦怎么样?
第(2/3)页
默西河波澜不惊,丝毫不见18世纪海上贸易船来船往的盛景,即使在码头顶(Pier Head)这样的地标性码头上,也难寻港口码头所特有的商业贸易气息,利物浦的衰败,确切地说是这座城市由天堂回归凡间的过程,全拜一次革命和一条运河所赐。
利物浦在18世纪达到了城市发展的顶峰:这里曾是仅次于伦敦的英国第二大城市,依靠并不光彩的奴隶贸易,一举成为欧洲仅次于阿姆斯特丹的第二大港口,这里诞生了不列颠的第一个船坞,19世纪初,40%的世界贸易均通过利物浦船坞完成。
不过随着工业革命的到来,恪守传统贸易的利物浦因此掉队,而距利物浦仅40余公里的曼彻斯特却逆势而起,依靠以‘珍妮机’为代表的纺织业成为了英国新工业中心。
由于利物浦是原料出口大户,曼彻斯特的许多工业必须依靠默西河的传输,这让曼市人一方面慨叹运输成本的高昂,一方面暗自开发专门供自己享用的运河。
19世纪末,曼彻斯特运河开通,绵延58公里,从东哈莱姆通往曼彻斯特,完美地让所行船只绕开了利物浦码头。
利物浦人自感尊严受到侵犯,用嘲笑的口吻攻击曼彻斯特人,说他们是只懂制造业的‘蓝领老土’;曼彻斯特人用‘Scousers’这样的称呼来定义利物浦人,暗讽利物浦人以‘scouse(煎牛肉)’为食,整座城市的气质粗鄙不堪。
双方有了恩怨,就必须要有发泄的场所,自然而然的双城恩怨在绿茵场上得到延续,每年的双红会,都承载了太多故事太多恩怨,也为全世界的球迷留下了无数经典场景。
说了这么多只为了证明一件事,利物浦并不是杨橙心中的上佳选择。
“但别忘了,利物浦是欧洲文化之都,是英国的最佳旅游城市,每年有数百万观光客参观重建的阿尔伯特港、去披头士的故地缅怀、到安菲尔德球场感受利物浦的足球氛围,而当这些观光客回到自己的家乡时,会将在利物浦的所见所闻传达给亲朋好友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