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一百九十一章 货殖兴国论
第(2/3)页
什么不走呢?
“大人可知那建工厂的好处?”
“嗯?”赵重弼刚要回答便忍住了,眼珠转转:“我听着,你说。”
“大人请看,咱们江西人多地少,所谓七分山水三分田。好在老天有眼庄稼可以两熟,有的地方甚至能三熟,故而勉强维持吃饱尚能做到。
但这能持续多久?还有多少荒地我们可以开垦?”
赵重弼微微点头,承认:“确实不多。”
“如此下去,平衡总有打破的那天。”李丹断定。
赵重弼皱眉,他很不高兴听到这个,但不得不承认确实会有这么一天。“那么,三郎可是有什么破解的办法?”过了会儿他慢慢地开口问。
….
“卑职就是想拿余干、安仁做个试验!”李丹说:“大人请看这两个县,余干半水、半田,安仁山多地少,长此下去都很危险。
卑职就想,人生出来了,自然要给他事做,让他成人、置业。有恒产者有恒心,避免产生太多的流民和闲散人员。
似顾大、杨乙这般以前都是余干县内有名的泼皮,卑职帮他们找些活计,比如帮人做中、维持市场秩序,他们从此就不闹事,知道让市面安定、繁荣他们就有钱赚的道理。
后来卑职带他们出来去戈阳、战上饶、保余干,他们便一步步上来,也知道识字读书了,也晓得做人要规矩讲理了。这便是很好的例子。”
“嗯,不错。”赵重弼点头:“但几个人可不能代表全余干的浪子、泼皮都会消失。”
“大人明鉴,卑职在提出出资委员会这个事情的时候想到了。
要让所有闲散人等有饭吃、有活儿干,就得建立工厂、车马行、制造厂、酿造厂、玻璃厂等等这些新工厂,这样既不会对已有各行各业产生太大冲击,又能够用来安置、收容流民和闲汉。
如今因团练招人,街上流民只剩了老弱妇孺,而且这些人因青壮拿到饷银也都逐渐安下家来,给县里交二十个钱便能够在城西租一分地搭起泥屋成为临时编户。
县里不仅有了收入,而且安全了,街道也干净、整齐许多。这些都是因为男人们有了生计带来的变化。”
“所以你想成立工厂,给更多人提供吃饭的地方?”
“正是。拿进贤的冶铁所来说,冶铁、铁工、制甲三所在一起,虽然进贤自身没有优质铁矿,但依据朝廷法令从抚河上源源不绝运来的铁矿石居然能够养活四千人,这还没有包括他们的家属!”
李丹用手一指:“黄埠如今有人口四千六百余,我们建立码头、矿产研究院、冶炼厂、铁工厂、构件铸造厂等等,我估计可以吸纳新人口一万四千到一万六千人。”
“这么多?”赵重弼大吃一惊。
“上游还有石港的货栈、水泥厂、制砖厂,下游杨埠有马车制造厂、玻璃厂和铅笔厂,白马有酿造厂……。大人可看到沿着锦江东岸未来的场景了么?
那时会有多少运输马车来回奔走,会有多少家庭点得起蜡烛、吃得起肉食?反过来他们会要求商人们为他们去采购江宁的绸缎、浮梁(景德镇)的瓷器、长沙的腊肉甚至北地的牲畜。
然后官府收税还会难么?商税收入能不增加么?这才是‘藏富于民’。让百姓有购买的能力,有买东西的地方,有能够满足他们生活需要的任何商品,这叫藏富于民。
而不是少数几个富商地主把银子融成大南瓜藏在自家假山下面,那种‘藏富于民’不过是字面的理解,太浅薄啦!”
….
“可……,工厂也有满员的时候,它不可能无限制地招募人手呵。”
“对的。但要用人的地方更多,比如要跑马车,我们的路就要拓宽、平整,要在很多地方修建锦江大桥那样的桥梁,要在所有的县城把城墙都修得和余干那样……!”
“但、但是,”赵重弼在努力找李丹的漏洞:“你把这些人聚集过来,不怕他们闹事、造反吗?”
“大人,还是孟子那句话:有恒产者有恒心。古人诚不相欺也。手里有钱、锅里有饭,哪个疯子还会轻易丢开舒适的日子,受人唆使去杀人越货?
人们挣钱了,就能成家,会想让子女上学识字,将来有份好生计,有自己的家庭并且继承父辈的遗产。有人叫他去造反,他会怎么想?
他会去向帮自己过上好生活的官府告发,还是拿起刀来把这个官府干掉让孩子们去饿肚子?这个选择不是显而易见?
再者,官府有了更多税收,就有更充裕的钱用于设置更严密的管理机构直到村镇,就像我们搞的巡检分司那样,可以随时组织民兵镇压一切不法!
而不是像现在止步于县城,将乡镇村闾的管理拜托给毫无抵抗能力的乡绅、耆老。卑职不怕他们聚集,我其实更觉得聚起来好管。
但如果闲散的人太多,散布得到处都是,不但不容易管,而且他们脱离城镇、远离控制的可能性更大!也就是说,来做工的人越多,野心家能拉拢的人就越少。
那我们是把人们推到他们那边,还是让大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