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五章 弹劾到御前
第(2/3)页
次拿起笔,写下:八年初雪日,赐莲嫔。然后走到外间小杌子上坐了,由梁芜给他穿靴子。
刘太监站在斜对面躬身笑眯眯地问:“天刚放亮,今儿又不是大朝会的日子,皇上怎不多睡会子?”
“朕心情好,想起来看看这第一场雪。大伴,陪朕到西内苑走走。”
“遵旨。不过皇上,里面那位……?”刘太监努努嘴。
“不错,这次朝鲜国王用心了,那是个善解人意的好孩子,很乖巧。”赵拓想了想:“礼福宫好像空着吧?赏给她罢!”
刘太监惊讶地看了里面一眼,低头答应。一宫之主一般都是妃子,最低也是嫔。宫内可能居住不止一位皇帝宠幸过的女子,但所有人都要听从宫主的管理,而宫主则向皇后负责。
….
这女孩儿第一天侍寝便得了个宫主的地位,即便是嫔位也不会有人敢小看她。
“让她好好歇着,不必打搅,醒了也不必忙着谢恩,午膳之后反正朕也还要回来的。”皇帝说着,人已经迫不及待地在往外走。
刘太监一边嘴里答应,一边赶紧示意众人跟上,门外的侍卫也立即过来护持,防止陛下滑倒。
赵拓自然不会理会这些人的忙碌。他走到乾德殿的台基下时龙头伞跟了上来,梁芜也追上他的步伐,为他戴好貉尾护颊的紫貂暖帽,披上玉狐裘皮披风,但是赵拓摆摆手拒绝了海狸手套。
“没事,太傅说过:下着雪不太冷,反倒是雪后未化时才会冻手。”赵拓说完这话停住脚步,他忽然奇怪自己怎会想起杨仕真来?“大伴,太傅去世已经半年了吧?”皇帝问道。
刘太监莫名其妙,赶紧躬身回答:“是,陛下。”
“其子扶柩归乡,想想也该到了。”
“陛下,翼龙卫传来的消息说过,因墓地还在修建,故而太傅灵柩停在家乡寺院里,陛下当时还传旨为他做祈福法事来的。”
“哦,对、对!”赵拓想起来,叹息:“去年的初雪,太傅进宫,怎记得是在云阳台上摆宴,太傅曾与太皇太后诗歌唱和……。当时情景历历在目,而今两位老人皆已作古!”
他从地上拈起一小撮雪来看了看,说:“让待诏拟旨。”一名随侍翰林立即上前记录,听皇帝说:
“朕见初雪飞花,念及去岁与太傅共同赏雪的情景,感念他从朕幼时起教导、辅佐的功勋。
追加左柱国,赐碑亭一座,赐石翁仲文武三对彰显于后,并守户五十户,并神道植柏百株。钦此!”皇帝说的这些都是给杨仕真的恩典。
杨仕真生前是太傅,位列一品。按本朝葬制,一品官员墓为土圹木椁,墓前可设石供三付、石碑一座、神道及三对石兽。
皇帝这次恩典,追加他左柱国勋位等等特典。
这样一来杨仕真可以建石圹木椁墓,墓前石供可以用鼎一尊,石碑上增筑碑亭,神道两侧的石像生增加了三对文武翁仲像成为六对石像。
规格一下子提高不少,显示了皇帝对杨仕真的哀思与对其功绩的肯定。
那名待诏将拟好的旨意请皇帝预览、画押后,交给中书舍人拿去中书省审核,最后交到礼部,由行人司派遣行人送到杨仕真老家去。
这边赵拓已经进了西内苑,还在不回头地问:“大伴,杨太傅的几个儿子其实都不错,为何他不许那三兄弟现在为官呢?”
“听说是太傅临终遗言,说三兄弟尚缺乏锤炼,故不堪使用,须得游历十年方准他们入仕。”刘太监说完看了皇帝一眼:
“他还说过杨仕安做兵部尚书不合适,太师去世后杨仕安也上了请求外放的折子。”
….
皇帝没表态,只是轻轻点头。他记得这些事,之所以提起是想自己手里可用的人还是太少,故而非常希望能让杨仕真的儿子们回来。
但这是不可能的,三人还得守孝,没有特殊情况即便是贵为皇帝也断没有夺人孝情的道理。
第一场雪往往是匆忙而且并不会很大的,绝大部分落入地上便化了。地面如果是泥土没有草皮,踩上去就是一个湿软的泥印,唯独水泥上不是这样。
皇帝来到西苑的射苑,这里有个他自己专用的射台。
之前随着马车送来的十袋水泥赵拓命人按赵重弼说的法子,和筛过的沙子、石灰、细土按一定比例混合搅拌之后形成泥浆。
沙砾、卵石铺成的基础面上用薄木条做成框,把这泥浆倾倒在上面,用木耙抹均匀。待干后便形成了令人瞠目的,光洁、平整且坚实的台面。
今天赵拓急急忙忙就是想来看看这水泥在雪里是个什么情形。“大伴你瞧,即便雪化成水浸透进去,这台面还是硬的!”
赵拓用手按过之后放心了,他高兴地站起身:“如此说来,此物果真如重弼所讲,乃是极佳的建筑材料!”
“陛下不是要修缮太后寝宫么,何不令余干多贡些来?”刘太监笑着建议。
这话有些打动人,但是赵拓想想还是摇头:“江西那边今年以剿匪为第一要务,还是让他们专心办差吧。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