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三章 施粥
第(2/3)页
着眼泪,哭着鼻子,端着一个半旧瓷碗,孤独的站在不远处,默默的无助的,看着刘狗娃手忙脚乱的收拾锅勺。雨水打湿了她凌乱的头发,顺着她的发梢一滴一滴的掉到地上,手中的瓷碗盛着雨水,半斜在手里。
刘狗娃见她可怜兮兮的,不禁走过去,弯下腰,轻轻掸掉她头发上的水滴,柔声问道:“小妹妹,没有粥了,怎么还不回家去啊?”
“阿姆要死了,阿姆两天没吃东西了。”小女孩用手背搽了一下鼻涕,流着眼泪伤心的哽咽道。
“小妹妹别哭了,先告诉哥哥,你阿姆怎么了,好吗?”刘狗娃帮她顺了下额上的头发,轻声问道。
“阿姆睡了两天了,都不肯起来,也没有吃东西,又睡着了。”
“小妹妹,你家在哪里,先带哥哥去看看你阿姆,好不好?”刘狗娃猜想,可能是这小女孩的母亲生病了,卧病在床,不能起来,不禁继续问这小姑娘道。
那小女孩蹒跚的把刘狗娃带到了南城边的一座破庙里,破庙倒了半扇土墙,只剩三面土墙勉强支撑着半塌的房顶,房顶全是半透明的窟窿,一滴一滴的往下渗水,水滴一滴一滴的掉到侧躺在土地庙土台上的妇人身上,那妇人穿着一身青衣麻裤,已经半湿,显出玲珑的身段,若明若显。
小女孩回到土地庙,早已扑到那妇人身上,哭着摇晃她娘的身子,但那妇人依旧没有醒转过来。
刘狗娃走过去,伸手探了探那妇人的额头,发现她的额头非常烫手,这是典型的发高烧啊,在古代这是大病,就是共和国时代,有些人不注意,烧坏脑子的也大有人在。
刘狗娃出身山旮旯,小时候也不少犯这病,家里到县城医院又远又崎岖,所以犯病的时候,都是用村里的土方子医治,经济方便又有效,药材房前屋后到处都有,平常得很,但现在下着雨,一时无法可施,只好对那小女孩说道:“小妹妹,你阿姆是生病了,你不用担心,但必须要请郎中,现在下着雨,一时也请不到郎中,这病又拖不得,你跟俺一起把你阿姆送进城里的医馆看病吧。”
待那小女孩点头同意后,刘狗娃便用他那小身板背起那妇人,冒着雨,趔趔趄趄的进城去看病,那小女孩亦步亦趋的跟在后面,不时的摔倒了几次,又自己爬了起来,甚是倔强。
到了城里的医馆,医士看到是两个一大一小的半大孩子送那妇人进来,只是简单的问了他们之间的关系,便帮那妇人看起病来,并不像后世那样,有病无病先交钱,家属先签字,死生自己负责。
医士对那妇人望闻问切一番后,便要开药,刘狗娃不禁问道:“医士,不知这位阿姆犯的是什么病?”
医士回头看了刘狗娃一眼,说道:“这位夫人风邪内侵,内冷外热,主风寒病,如今又淋了雨,宜祛风清热,散表驱寒。”
发烧在共和国时代太普遍了,耳濡目染下,刘狗娃知道发烧基本上都会并发肺炎等症,表现在喉咙里,而且发烧也只是表明身体受到病毒入侵而高温起来,是身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意识,所以刚才见他只是轻忽的望了望那妇人的舌头,并没有看那妇人的喉咙,便诊断为伤寒,也就我们所说的感冒,不禁问道:“小子以前也犯过此病,有位医士说此病不单有伤寒症,还并发发炎等症,症状表现在喉结,发红发肿,是身体受风邪等病源入侵,身体自我保护才会高热不休,不知医士以为可对否?”
那医士闻言,转回妇人身边,重新检查那妇人的喉结,然后又转身对刘狗娃拱手一礼,诚恳虚心的说道:“受教了,不知这位医士身在何处,万望小哥告知,老夫有幸也能去讨教一二。”
这些医士都在未来的共和国里,怎么能告知你,刘狗娃便胡诌那名医士是位江湖游医,行
(本章未完,请翻页)
记住手机版网址:m.qshuge.com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